當水滴匯成大海時——中源化學公司制造中心采記
時間:2017-12-12 20:07 來源:博源集團 瀏覽次數:6076“合計目標產量任務1786739噸,已完成1471641噸,剩余產量任務315098噸,平均班產2582噸,剩余生產時間61天。”這是10月28日記者到中源化學公司采訪時在制造中心的年度生產任務倒計時牌上看到的數據。據制造中心綜合管理部經理柴俊峰介紹,這個產量比去年同期多生產2.1萬噸。無論在制造中心的調度室、車間還是中控室,都可以感到緊張有序、生機蓬勃的全新氣象。記者帶著諸多的好奇走近這支能“打硬仗、打勝仗”的隊伍,看看他們是如何奮進,如何再創佳績的。
被刷新的產量紀錄
“2017年年初新定任務起點高,純堿、蘇打產量的總任務要比2016年有所提高,也是從建廠至今,任務目標最高的一年。從今年前十個月的完成情況來看,總體來說對完成總生產任務我們還是有信心的。距離年底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擼起袖子加油干,新收獲新突破勝利在望。”制造中心總經理金玉明自信的話語里流露著收獲的喜悅。
產量增加,質量提升,成本下降,效益提升,新任務、新目標、新要求對制造中心來說充滿著挑戰。按照集團工作會和遠興公司工作會的總體要求,他們堅持走低成本、差異化路線,深耕精準市場,在產品結構調整上下功夫,重點傾向重質純堿,生產優等產品;在節能降耗方面,給煤“瘦身”,提高鍋爐運行效率直接降低煤炭消耗量,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制造中心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尋找質量適合公司鍋爐結構“胃口”的煤,從而提升鍋爐效率,降低生產所需用煤成本;在物料配備方面,電器、配件等,通過強化預算管理,提高設備保養質量,降低設備運行費用;加強全員成本管控意識,通過日常合理化建議、勞動競賽、修舊利廢等途徑,完善激勵制度,做到“人人能參與,人人有獎勵”。通過班組與班組之間的技術交流,以示范崗的技術參數為學習模范,帶動大家勞動積極性,縮小班與班之間的差異,以每班穩產促每月每季度高產。
眾人拾柴火焰高。截止9月末,制造中心已生產純堿97萬噸、小蘇打32萬噸,比去年同期超產1萬噸。自9月7日中源化學公司召開“大干四個月”勞動競賽動員大會以來,各分子公司陸續啟動“大干四個月”勞動競賽活動,合力打響“保九爭十”攻堅戰。制造中心在“大干四個月”勞動競賽中,搶抓生產黃金季和多年難遇的市場機遇,“大干四個月”,提產量、保質量、增效益,抓管理、控成本、嚴安全,圍繞勞動競賽全面推進各項工作,全力沖刺“保九爭十”新目標。
2017年上半年,得益于“去產能”和環保風暴的深入推進,純堿市場再次出現拉漲的盛況。去年7月份國家提出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要求燃煤機組、化工企業進行全面的設備系統升級,進行超低排放改造。對落后產能和不符合相關強制性標準要求的,堅決淘汰關停。制造中心嚴格按照要求,緊跟市場需求步伐,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于今年初順利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恰逢市場行情整體趨勢向好,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制造中心抓住契機,公司全員卯足干勁,挖掘潛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好成績來之不易,制造中心根據蘇打、純堿生產工藝的不同,嚴把質量關,時刻不懈怠。通過加強生產過程管控,緊跟市場需求變化,靈活調整重質純堿和輕質純堿生產數量比例,及時適應市場供需變化,把握產品價格走勢,向市場要效益。例如:由輕質純堿向重質純堿的水合過程,在原有設備產能基礎上,經過對設備重新設計進行技術改造后,水合工藝得到大的突破,對純堿裝置穩定運行、增加產能、提高重質純堿的質量發揮積極作用。下半年純堿市場更是迎來了艷陽天,重質純堿出廠價格一路飆升到2100—2200元/噸,這是前所未有的市場好機遇。“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有付出就會有收獲”,金玉明總經理笑著說到。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的不斷探索。技術進步正在讓傳統行業煥發出即視的“科技感”。原料采礦方面,制造中心提出“無人值守采鹵站”的設想,將進一步實現智能化操作,從而降低勞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采鹵方面,拋掉過去的老式垂直井,進一步優化水平井的運用。水平井在堿礦的應用中,展現出十分寬廣的前景。科技進步的時代,鉆探技術的突破,水平井的應用加快了純堿投產速度,縮短見效周期;大幅度降低了壓力等級,由原來的450電機升級改造為250電機,擺脫了設備耗電、投入高的弊端;水平井的應用還減少了管線穿孔的次數,使生產更加綠色環保。另外,制造中心純堿三期生產采用“一步法”,不再經過傳統工藝的水合過程,合理控制了生產成本的同時,還能靈活適應市場需求,當市場重質純堿需求量大時,“一步法”可以順利實現將輕質純堿向重質純堿轉變,擺脫了單一的生產模式,生產輕質純堿和重質純堿可以隨市場需求靈活調整。
安全生產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為適應新環保法和安全生產法的要求,制造中心“警鐘長鳴”,深入開展學習宣貫落實活動,大力推進安全教育培訓活動,強化員工與外協人員安全意識,反對違規指揮、違規操作、違反勞動紀律的“三違”行為。制造中心將安全貫穿于日常工作中,每日工作前先進行安全宣誓,檢查勞保用品佩戴是否合格,除正常作業報表外,還有安全檢查表,通過表格化規范安全行為,讓大家深刻認識安全環保主體責任和掌握風險防控措施。其次是積極開展清潔生產活動和實施先進的環保技術,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和避免污染物的產生,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制造中心在激勵分配機制上突出了崗位價值、技術能力和工作績效等核心要素,積極開展全員職業能力評價與職業能力認定工作,重點依據員工所取得的相應專業技術資格和工作業績等享受相應待遇。制造中心徐鵬對此深有感觸。他說:“我之前的技能工資是740元,自從考取了中級經濟師職稱,拿到了1050元的技能工資。每月工資增長了310元,這樣算下來一年收入就比之前增加了三四千元。技能工資每年都會調整一次,只要肯下辛苦學習考試、增進技能,漲工資的機會是人人都有的。”他又笑著補充說:“漲工資容不容易,要看自己的‘敲門磚’硬不硬。這也鞭策著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相比之前,大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很明顯的提高。”
成本“瘦身”進行時
供煤商每月都要提供供煤總結,分析不同時期煤質煤量情況,分析市場原煤供求實況,存在的問題及時與公司相關人員溝通交流,打破信息不通暢的屏障,提高工作效率。這是制造中心為實現成本“瘦身”相應的措施之一。“原煤比重占生產成本的50%以上,直接影響收入利潤高低,不容忽視。原煤來源大多是在平頂山和陜西地區,運距長、運輸成本高,根據每天生產實用原煤的數量來看,原煤供應量每天至少要保證不低于1萬噸。采購人員要不定期進行實地的煤質調研,確保原煤采購優質優價。”制造中心常務副總經理李東輝對物料采購了然于胸。一、二、三期純堿生產所需原煤采購實行對外承包管理,為確保原煤質量,控制生產成本,加強了與供應商的溝通和考核管理。李東輝說著拿出一張供應商考核表指給記者看,考核項目、考核標準、評分、考核處理標準、處理方式細致入微,一目了然。針對不同物料,不同的供應商,都有相應的考核標準。他以供應商桐柏瑞鑫貿易有限公司供應的電料、氨水、辦公用品為例,給記者一一細述。從考核表上列示的考核項目可以看到對供應商的考核評價主要是從交貨質量考核評估、采購價格合理性評估、交貨及時率考核評估、服務考核評估等方面進行綜合考評。不同的考評等級,不同的處理方式,細化到每一項目、每一標準、每一分值。如遇入庫物資在車間使用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一般質量問題一次扣4分;發現一次報價不穩定、不及時或虛假報價扣2分,嚴重擾亂系統的一次扣4分……綜合成績70分以下直接淘汰出局,收回準入證,一年內不再接受該供應商準入申請,90分以上給予付款方式、物資采購數量上的優先安排。優勝略汰的競爭模式,增強供應商服務意識的同時,保障物質采購安全系數。
制造中心組建了內部原煤市場研判團隊,及時掌握市場供求情況,在價格博弈中緊握主動權。物資采購除原煤外,就是其他的備品備料。降成本、去庫存、減積壓,編制全面系統的其他物料采購規劃書,規范化、流程化的倉庫管理系統,加強驗收入庫、倉儲、出庫管理,2017年制造中心無動向物資庫存降低30%左右,減少物料采購資金積壓,降低采購成本,效果顯著。
“無處可逃”的安全隱患
采訪當天,記者拿著通行證,領了安全帽,簽字登記之后,還需廠內的工作人員到門口帶著才可以進去。等候的時候,保衛室的值班人員告訴記者,從前非工作人員進廠,只需在入廠口保衛室簽字登記即可,而現在,從安全帽、工裝穿戴,到胸卡佩戴,不可有一絲馬虎懈怠,少一樣都不能進廠。進廠的“難坎兒”,讓記者切實體會到智能門禁系統的“鐵面無私”,辦公樓、生產車間內隨處可見的安全標語、安全生產宣教掛圖,讓記者感受到制造中心安全生產的嚴謹氛圍。這是制造中心持續化宣貫落實安全宣教活動的縮影。
本著“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的管理原則,制造中心深入組織開展日常安全環保管理、深入開展各類隱患排查治理、精細開展適用安環技能培訓、科學組織生產安全應急預案演練工作。入廠管理方面,“認卡不認人”,進入生產現場的人員都需佩戴門禁卡,避免閑雜人員隨意進廠。帶我們進廠的制造中心副總經理蘇占榮笑著說:“以前我們干部人員就可以把你們帶入車間,現在這一套行不通啊,都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從‘認人通’到‘認卡通’可以說是質的變化呀!”勞保穿戴方面,嚴格按照“三緊”標準執行,袖口、衣擺、工裝必須扣緊;持表檢查方面,從公司級、廠級、基層工段級分級實施檢查,工作內容具體細化成檢查項目,列入表中。檢查人員持表檢查,按要求嚴格執行。安全知識宣貫培訓方面,安全周報、“每周一課”,每人分享對安全知識學習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加大全員安全知識培訓力度,下發學習內容后,安排相應的培訓內容考核,考核成績前三名進行獎賞鼓勵,考試不合格的也有相應處罰措施。以獎勵為主,通過獎勵引導,提高全員安全意識,實現“人人重安全,事事都安全”的目標。副總經理王衛士對安全生產有著嚴謹細致的管理辦法和規劃。
采訪過程中,記者看到辦公桌上王衛士副總經理的安全帽里貼著他可愛女兒的照片,照片上附著一句話“家中大事全靠你,家中瑣事不用你,你的平安,是我和媽媽最大的心愿。”說起這個照片,他告訴記者,在安全帽里貼家人照片,也是制造中心安全管理的一個小舉措,這看似不起眼的舉措,卻有著不平凡的意義。家人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很重要,家人暖心的話語也時刻提醒著每一個工作者安全是大事,切莫無視。
技術革新的腳步永不停歇
在生產技術方面,大膽改革改造,堅決扔掉“高耗能、高污染”加工設備和技術,向低成本要效益。人是技術革新的主體,加強維修人員、操作工、工段長、設備管理人員、技術員等的學習培訓,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今年對原鹵油分離器、排油系統進行改造,增加原鹵過濾器,提高了原鹵質量,對純堿的質量有大的改善;純堿一期五效運行,對帶濾機改造投用后,省去了先前換效程序,提高了裝置運行效率,對全天候系統平穩運行發揮保障作用。通過一系列技改技措辦法,在‘大干四個月’期間,每班每天生產純堿產量可增加30噸,創造價值大,對完成年度目標起到有力保障。”制造中心總工程師周錄平說起2017年的技改技措滔滔不絕,臉上洋溢著笑容,說完純堿,他又把話題轉向了小蘇打:“小蘇打包裝線的自動化升級改造,從灌裝、封包、傳送,新系統運行后,整個包裝線完成由先前的5個人精簡到了2人,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更是顯著提升了勞動效率。”
“成績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離不開每一個人的辛勤勞動。”制造中心副總經理蘇占榮把這支鏗鏘有力有干勁的隊伍比喻成“全天候戰機”。他給記者講了個真實的故事,他說,“來制造中心之前就聽說曾經在這里工作過的一個干部,因為廠里忙,離家遠,大多數時間是在廠里度過,后來調配到其他地方工作后,睡覺也感覺不踏實,說是聽著廠里機器聲音在辦公室睡覺習慣了,現在換了新環境,沒有‘催眠曲’卻睡不著了。”說到離家在外,蘇占榮感慨萬千,交談中得知廠里的大多數干部回家次數都很少,大家都是踏實肯干的人,就算是休息時間回家探親,心里也總是惦記著廠里的情況,往往會提前返崗。
每個人都是亮麗成績單的貢獻者,一點一滴的力量匯聚成無邊大海。“哈呀,今天產量又不錯,激動人心啊,”蘇占榮翻看著微信消息,頗有成就感地給記者展示,他說,我們有個微信群,每天的生產消息都會發到群里,可以及時獲知廠里最新動態。有問題也可以及時溝通解決,很是方便呢!
傍晚時分,記者想到車間里看看,夜色中的工廠顯得安靜而平和,處處閃著黃亮溫暖的光。路遇采訪中提到的小蘇打自動化系統,一位正在工作的大姐操著一口桐柏話告訴我們,“科技進步了,我們的廠子也不能落伍呀,你看,現在粉塵少多了,噪音也小多了。這要是以前,我們相鄰的工作人員說話不大聲喊都聽不到,現在你瞧瞧,我說話你聽得清清楚楚。”說著她滿臉笑容樂呵呵。
制造中心是個大家庭,不是一個人、一個個體,而是一群有干勁有理想的追夢者,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兢兢業業,默默付出。前進的步伐未曾停歇,不竭的動力帶給制造中心未來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