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管理者,都在幫員工成長
時間:2021-04-30 16:36 來源:筆記俠編前語:作為企業家和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提高自己的認知,要敢于打破常規,甚至要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覺悟。實際上,只有成就員工,企業的事業才能上升,你和員工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和諧。我們只有成就他人,才可能成就自己。本期《管理文摘》希望對各位管理者有所啟發。
01人才是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1.企業缺乏的是人才,不是客戶
在經營過程中,很多企業領導認為客戶很難找,生意很難做。但是我在長期經營過程中發現:其實客戶很多,只是我們往往抓不住。
同樣一個市場,如果有一位優秀的區域經理、店經理,就能把它做起來,否則市場就做不好。
歸根到底,企業里面缺乏的是人才,而不是客戶。
2.自私的基因推動人的意志發展
世界上的好企業都會遵循一種理念:敬天愛人,合乎道理即為“敬天”,“愛人”則是指愛護自己的客戶和員工。
四十多年前,英國的理查德·道金斯寫了一本書《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主要是寫人類進化、生物進化的過程。書中提出了一個“自私的基因”理論,簡單來說,人是基因的主體,人的所有行為是由基因推動主體做出的。
那么,誰是自私的?人身體里的基因是自私的。基因的唯一目的是不斷傳宗接代。所以我們會對異性感興趣,會產生愛情。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很多事情看似是我們的文化在起作用,實際上是最底層的基因推動著人的意志向前發展。
3.汽車的行駛方向是由乘客決定的
假如我們把人比喻成一輛汽車,大腦就是我們的駕駛員,乘客坐車是為了到達目的地,那就相當于乘客推動著汽車前行。
有些老板認為員工是企業的掙錢機器。其實這個想法是錯的,實際上企業是員工掙錢的機器。員工只有得到他們想要的,他們才會幫助企業發展起來。
如果我們不按照員工的想法推動,員工就會離職。這其實就像一輛公交車,如果它不是開到乘客要去的地方,車上的乘客就會跳下車。
現在很多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沒有乘客,乘客不愿意上來。
如果企業真正把員工放在第一位,能給員工帶來價值,自然就能實現客戶想要的價值,企業自然會運轉良好。這時,就會有更多的客戶、優秀員工想跳上你的車,這輛車就會迅速往前開。
02通過哲學理念,幫助企業成長
1.形而上學
古希臘哲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古希臘哲學背后的核心思想是:那些我們能用感官感受到的物質,它們背后都有形而上學的理論存在,而這個存在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
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有一個有趣的觀點“存在是不存在”。
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三角形的形態可能發生變化,但三角形背后的理念是穩定,永遠不會發生變化。希臘哲學家稱之為“形而上學”,柏拉圖稱之為“理念”,它是一種存在。
我們每一個員工的特點、專長是不一樣的,但他們背后的人性是一樣的。人性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存在,具體到每一個人又是千變萬化的。“人”會一直變化(誕生或死亡),但人性永遠不會變化。
所以我們在經營過程中,一定要探尋事物背后的理念,遵循事物的基本發展規律。
2.演繹法&歸納法
現實生活中,我們一般有兩種決策方法:演繹法和歸納法。
演繹法是指:如果我們提出大前提、小前提,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我們大前提是對的,小前提是符合大前提的,我們的結論就一定是對的。
如果我們在做重要決策時從演繹法開始,我們做出來的決策往往就會是正確的,也會符合事物的基本發展規律。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采用的歸納法,就是學習、模仿別人。比如,你用過去微博的玩法來做抖音,做視頻直播,大概率是不能成功的。因為市場在發生變化,科技也在發生變化。
3.機械論&進化論
牛頓的機械論又叫還原論,它的核心概念是部分之和構成一個總體。
如果我們把這個世界比作一個鐘表,當我們給它上發條時,它就會順著齒輪的邏輯一圈圈轉下去。
牛頓力學不僅可以運用在物理學上,還可以應用在管理學、經濟學。比如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傳統的科層制,它們都是在按照牛頓機械論的方法運行。
我們假想一個企業是傳統的金字塔型組織,領導在最上層,當領導有一個設想,整個組織就按照計劃執行推動。
這樣的方式對處在工業化社會的企業是有促進作用的,因為當時的市場變化不大,客戶需求也不多,整個社會的競爭也不像今天這么激烈。
機械論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當時整個外部環境是連續性的。但是今天的社會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哪怕是機械手表,用過幾天后也需要重新矯正。
進化論的主旨是:自然選擇,適者生存。
對于創業企業來說,要將機械論和進化論交織在一起使用。一方面通過機械論方法,把工作模型固定好;另一方面,在固定的同時,要小步迭代,不斷反求諸己、復盤、糾偏。
比如微博、滴滴、微信等軟件,它們最開始都比較粗糙,只有基礎的功能結構,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會需要更新迭代以滿足最新的市場需求。
03成就員工,就是陪員工成長
很多人覺得“成就員工”可能就是多給員工發錢、晉升或者多些精神獎勵。但實際上,成就員工包含多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幫助員工成長。
1.企業要幫助員工成長
企業領導者要思考清楚,我們是把員工當作一個機器還是一個人?
員工和機器的區別是什么?員工是可以成長的,他來的時候可能是一個普通員工,但是經過企業或者領導培養后,他離開時可能已經成長為一個高級員工甚至是管理者。
作為領導者,我們要把員工視為可成長的人,我們真心在幫助他成長,就是在成就員工。
員工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對企業更了解,對領導更有情感,對企業的流程也會更清晰。通過這個過程,員工就更有成就感和歸屬感,也更愿意加入到團隊中來。
2.員工培訓低效的本質原因
很多企業的培訓只停留在工作層面,員工會覺得他還是在工作。但如果培訓是在提升他的認知,甚至提升他的生活質量,他就會知道所學的東西是有用的。
他們就會從“你要他學”變成“自己要學”。
3.企業家在學習上要反求諸己
首先,企業家自己要成為一個學習者,帶頭學習。
其次,在公司內部形成學習氛圍,讓員工意識到他在學習中能夠得到成長,意識到不學習會吃虧。
當這樣的邏輯建立起來后,學習就會變成一件自主的事情。
4.成就員工的好處
第一,人才在內部裂變。我們每個季度都會對管理人員進行“人才裂變力”的考核。管理人員必須要培養出人才,想要培養人才,就要幫助員工成長。
第二,優秀員工的離職率低。2020年,我們優秀員工的離職率是2%。
第三, 管理人員工作狀態好。我不能保證全部人都是在開心工作,但是企業內部“我要做”和“我要學”已經是普遍狀態。
04要讓員工擁抱學習,快樂工作
1.“成就員工”要落到實處
成就員工在企業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作秀,更不是一個權宜之計。它必須要是企業家發自內心的想法。
企業家要真正想明白:有的員工是為了夢想來到這個公司,但大部分人就是為了賺錢。
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反過來幫助員工成長,企業反而會得到意外的紅利。員工可能不聰明,但他們一點都不傻。
萊紳通靈在落實“成就員工”時,會在每個月對每一級管理人員進行五力評估,通過評估引導管理人員把“成就員工”從意識轉變為行為。
這個過程,要求企業有一定的模型、流程基礎。流程固定好之后,根據流程做相應的事情,慢慢地把“成就員工”這個抽象的概念變成數字化管理。
2.如何讓員工快樂工作?
在萊紳通靈,我們的組織健康度是根據員工從“要我做”到“我要做”,再到“快樂做”從低到高排序的。
傳統意義上來說,工作和生活是分開的,員工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掙錢,然后享受生活。但反過來想,我們可以讓員工把工作本身變成一種快樂。
其實,要讓員工快樂工作,企業只需做到四點:第一,讓員工的工作有意義感;第二,及時反饋,給員工成就感;第三,讓員工有成長感;第四,讓員工在工作中有歸屬感。
當我們把快樂工作變成企業的指標,變成對每個部門的考核后,讓員工工作有意義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給員工足夠的自主權,讓他參與到不同會議中,讓他能夠完整的做一些事情,甚至輪崗。
每一項工作完成后,及時給予反饋,做好的激勵,做的不好的輔導,下一次確保能夠做好,就能夠讓員工獲得成就感。
當員工在一個企業不斷地學到各種知識,他就會有成長感。當他有困難,整個組織都在幫助他的時候,他就有歸屬感。
3.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可程度,決定培訓效果
有的員工了解培訓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后,就會表現出懈怠。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第一,員工對目標不認可。如果員工不認可企業的目標,甚至不相信這個目標能實現,他就不愿意為這個目標做貢獻。
第二,員工認可目標,但不清楚自己應該提升什么能力。這種員工其實是想為目標做貢獻的,但是他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就慢慢泄氣了。這時,企業要發現他到底是哪些能力不足,幫他補足缺失的能力。
同時,企業要明確對待員工的初心。如果企業的初心是真正幫助員工成長,員工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感受到背后的助力與支持。
如果企業的培訓是在幫助員工成長,幫助他提升職場競爭力,幫助他達成績效,他自然會擁抱這種學習。
05成就員工的底層邏輯,是激發員工的使命感
真正“成就員工”的企業,最開始沒有“成就員工”的口號,而是先成就一部分員工。
通過《自私的基因》這本書,我在自然科學里面找到它的底層邏輯,基因在操縱著人。
過去,我每天都在提心吊膽,擔心老員工、優秀員工被挖走、招不到好員工。
但是當我們徹底的把思維轉變過來,變成“員工想要多少錢,我幫你掙到多少錢;員工想要得到什么,我幫你去努力得到”,我們和員工最基本的關系就發生了轉變。
當這種變化確立后,員工就能感受到在企業里認真工作帶來的成長感、成就感、歸屬感和意義感,如此一來,多巴胺和內啡肽自然分泌,快樂的感覺應運而生。這樣的話,別人是挖不走他的,因為我們給了員工更多的附加值。
只有成就員工,企業的事業才能上升,你和員工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和諧。
06最后的話
作為企業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提高自己的認知,要敢于打破常規,甚至要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覺悟。
我們只有成就他人,才可能成就自己。
在今天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希望在別人身上獲取東西,此時我們先做一個轉向者,做一個“下地獄者”,先去幫別人成功。
當我們邁出這一步時,我們的企業才可以成長起來。(作者為萊紳通靈創始人沈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