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養生
時間:2020-07-15 10:06 來源:博源集團7月16日就要入伏了,今年的三伏共計4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熱的日子,被稱為 “最難熬的日子”,但是,三伏天也是養生的好時節。傳統中醫認為,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體的寒氣排出來的機會就是三伏天,此時就可利用中藥熏蒸療法的熱蒸汽將體內寒氣逼出。很多人以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但專家提醒,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應該是“寒”。
三伏天養生做好“8個一”
1
一個溫度——26℃
專家表示,夏季吹空調,較適宜的溫度為26℃以上,室內和室外的溫差最好不超過8℃。如果溫差過大,很容易造成頭暈、口干舌燥、咳嗽流涕等不適癥狀,嚴重時可能引發中風等并發癥。
2
一次步行——出汗
人的養生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該出汗的時候得出汗。三伏天可以選擇“走暑”去,進行走路的慢運動,既運動健身,又能避暑養生。可以利用平時時間早晚走走,一般40分鐘,2-3公里最合適。
3
一杯熱茶——補鉀
三伏天給身體補足水分還不夠,還得適當補點鉀。持續高溫時,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缺鉀,倦怠無力,精力和體力下降,耐熱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適量補鉀很重要。茶葉中富含鉀,喝茶不僅能解渴,還能幫助消除疲勞。
4
一碗豆湯——三豆湯
常有說法,“夏季吃豆勝過吃肉”,有一定道理。夏天很多地方有暑濕,胃口不好,而大多數豆類都具有健脾祛濕的作用。專家推薦了三豆湯(赤小豆、綠豆和黑豆),先將豆子泡幾個小時,然后用小火慢熬至三種豆煮爛,就做好了。
5
一個午覺——補精氣
“午覺不睡,下午崩潰”。夏季氣溫高,晝長夜短,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體消耗大,精力不濟。中午打個盹,補個15-30分鐘的午覺,能很好地恢復消耗的 “精氣神”,讓下午有個好精力。
6
一杯溫水——小口喝
水別等渴了再喝,經常小口小口喝杯溫開水。建議每天喝水量最好多于1200ml。
7
一份蔥蒜——殺菌
天氣炎熱,食物容易滋生細菌,是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吃些殺菌蔬菜或多或少可以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這主要是指蔥蒜類,包括大蒜、洋蔥、韭菜、大蔥等。這類蔬菜中含有豐富的植物廣譜殺菌素,生吃比熟吃的殺菌作用更強。
8
一次泡腳——保健
俗話說:睡前一盆湯,賽過人參湯。泡足是一種自我保健方法。睡前熱水洗腳,能調補陰陽,溫通經絡,調和營衛,升清降濁,安神養心,健脾和胃,減輕苦夏的癥狀。
三伏天養生禁忌
1
忌不開窗通風
三伏天不少人怕熱,全天閉窗室內吹空調。專家表示,不能在空調房間呆得太久。經常呆在空調房中,就會導致不知冷熱、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
2
忌冷風對著吹
頸椎對著空調吹,使頸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后背酸痛等。
3
忌大口急喝水
天氣炎熱出汗較多,切忌不要迅速、大口喝冰鎮飲料,忽然過冷刺激會引起血管收縮,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適,影響消化。
4
忌冷飲不離手
冰淇淋、冷飲適當吃解暑,大量吃會傷身。長期過量的冷食物進入胃,會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縮,粘膜層變薄,出現粘膜水腫和糜爛。且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快,血管處在擴張狀態,突然食用冰飲,造成血管迅速收縮,引起血壓波動,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
5
忌愛沖涼水澡
涼水澡固然可以降低體表的溫度,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夏季沖涼水澡。因為夏季出汗后,毛孔全張開著,這時候再用涼水一沖很容易感冒。在涼水刺激下,血管迅速收縮,還會引起血壓上升、心臟供血不足等情況。沖涼水澡還容易誘發哮喘、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胃腸疾病。王建萍
三伏天來杯消暑健脾茶
進入三伏天,在飲食上要清淡,少食油膩,多吃些解暑健脾的食物,推薦這款山楂荷葉飲。
山楂,是薔薇科植物山楂的果實,世界各地有一千多個品種,我國南北均有出產。性味酸甘、微溫。功能消食積,散淤血。 《本草綱目》說山楂止痢,健胃,化飲食,消肉積,治婦人兒枕痛,下惡露。現代藥理研究,山楂有降血壓、強心、抗心率不齊、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血脂以及抑菌、助消化等作用。
荷葉色青綠,氣芬芳,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脾、胃經,是傳統藥膳中常選用的原料。它有清熱解暑利濕、升發清陽、散淤止血等功效。荷葉含有多種同類生物堿及黃酮甙類、維生素C、多糖等。近代研究證實,荷葉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膽固醇和減肥的作用。
做法:先將山楂切片曬干,如煎水每次用15-30克,荷葉曬干,每次用10克,煎好后去渣代茶飲。
功效:味酸氣香,有清熱解暑,健脾開胃,強心降脂的功效。特別適宜心脾兩虛,淤血阻絡的人群。
資料來源:騰訊網
版權說明: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