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盲人摸象》
時間:2013-05-17 14:58 來源:博源集團《盲人摸象》不但有趣,還給人啟迪。故事里,6位盲人分別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分別宣稱大象是一堵墻,一支矛,一條蛇,一棵樹,一個扇子和一根繩子。他們爭論不休,卻永遠無法達成一致的意見。
幾百年中,這樣的故事一直在重演。人們看到了世界的一小部分,就夸大這部分,宣稱他看到的版本是唯一正確的版本,其他人看到的是不正確的,因為我看到的東西就是這樣的-——爭論就是這么產生的。
一只大象,讓盲人摸,會有許多種不同的答案。而現實社會比大象不知大多少倍,復雜多少倍,我們看到的東西應該說是正確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全部。我們中的任何人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看到的只是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一個片斷。我們看到的這個片斷、這小部分是真實的,其他人看到的也是某個片斷、某個部分,同樣是真實的;智者會把這些零碎、雜亂、無頭緒的觀點綜合整理起來成就一番事業,而絕大多數人卻在無休止的爭論中渡其一生。
現實是紛繁復雜的。它可能既是大的又是小的,既是圓的又是方的,既是白的又是黑的,既是好的又是壞的……因為它極其之大,極其之復雜,因而我們就不能用那顆心硬生生地把事物分成非好即壞,非紅即白。佛家說做人不能有“分別心”,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我們常人的“分別心”太重了,認識事物總會得出非好即壞、非對即錯的結論,可這樣的結論是正確的嗎?肯定不正確!佛家在講不要有分別心的同時,還講了“納受”的觀點:對于任何事物,我們不能只接受事物的一部分,其它部分我們就不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有極大的包容心,接受事物就包容這一事物的全部。
在現實世界里,每個人都是一個盲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聽取他人的意見和他人的思想,這樣我們的認識也許與真實的世界更接近一些。善于傾聽別人的不同意見是一個智者的行為。可我們其中的多數人卻不在智者的范圍內。有誰不愛聽好聽的話語?有誰愛聽剌耳的聲音?我不敢說讀此文的大家也是這樣,反正我有這樣的傾向:聽到表揚的話心喜若狂,聽到批評的話很不痛快。正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心理,所以我們的認識與客觀實際的差距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近兩年我研讀《道德經》,發現許多人都是“盲人”:有的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的有認為是一部哲學著作,有的說是一本養生密笈,更有甚者說它是一本性學著作……五花八門,說什么的都有。細細想來,這不正是盲人摸象嗎?
企業管理也是如此。我們發現某個方面不太符合我們的心愿,于是我們就想改變它。改變無可厚非。事物問題在變化中發展的。可問題是,我們要改變的方向是什么,這樣變了以后會有什么不好的后果?這些后果與我們當前的境況相比哪個更有利于企業?這些問題許多我們都沒進行考慮,就進行改變,結果出來后覺得很不滿意,不滿意再改……往往在這種時候,我就在想,我們為什么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多聽聽,多論證一下呢?我們為什么不想想:我們其實就是一個“盲人”呢?
……
我們應該認識到:任何一個問題可以有不止一個正確答案。只有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也許才能學會欣賞別人給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