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解讀系列之二:為當代中國法治建設注入法治文化的嶄新動力
時間:2017-04-10 10:24 來源:博源集團為當代中國法治建設注入法治文化的嶄新動力
——基層法官談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的理論價值
歸根朔源,如果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方針引導我國進入依靠法律制度開展社會管理的規范之路,可視為依法治國的1.0版。那么,“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則是從文化之治的全新高度為當代中國法治建設注入了嶄新動力,堪稱依法治國理念的2.0版!“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法治建設系統理論構建工作的高度重視,是站在歷史新起點上提出的更加明確的法治建設戰略目標,吹響了當代中國走向法治強國的新號角。
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展示對法治建設深度審視的寬廣視角。審視當代中國法治問題,必須有寬廣視角、長遠眼光。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之于當代中國法治文化的寬廣視角,既體現在從法治歷史脈絡中探尋大邏輯,更體現在立足時代制高點去把握大格局大趨勢。時代在發展,當代中國的各項改革正在“轉型增質”的新常態中全面發力,依法治國要增加新的文化內容,它必須要有時代感,必須要與中國當下的國情相契合!正是基于這種寬廣的視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始終都在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發展脈絡、司法改革新形勢、新任務以及法治建設新藍圖的再研判與新探索中,不斷增進對法治建設重要性與規律性的認識,由“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大維度層層遞進,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方針既有經驗成果中萃取全面依法治國“十六字”新方針,進一步闡明了法治建設與主體責任之間的深層關聯,從保障法治的正當化到反映法治的人民性角度完整闡述了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文化意義,深刻揭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趨勢與必由之路。
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體現對法治建設關鍵領域的深度關注。當代中國法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運行在于法的制定、執行和裁定,不讓制定出來的法律只存于紙上和墻上,而是在各個子系統的嚴格落實:強調“科學立法”,為社會各方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創造更多條件,以提升司法的公平正義;強調“嚴格執法”,是針對政府在行政過程中的違法行為,要求“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強調“公正司法”,是透過司法體制改革,預防外部權力對司法審判活動的非法干預;強調“全民守法”,不僅包括每個公民,也包括了立法,執法和司法機關,他們都要成為守法的主體,這是提出了構建法治國家的宏偉愿景。這樣,立法、執法、司法和民眾,樣態多元,理念趨同,節節相扣、芳華競領,讓用法者在法律面前站穩腳跟,挺直脊梁,只服從法律事實,讓法治價值真正彰顯于社會成員的內心認同之中,回應著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法治需求,從而真正構筑起普世意義上的法治文化精髓。
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蘊含對法治建設重大問題的積極回應。從問題出發,是我們黨理論探索的寶貴品質,也是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所在。當代中國法治建設沒有現成的模板,更不可能是西方國家法治模式的翻版,而應是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創造性法治實踐。當前,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愿;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群眾反映強烈;部分公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對此,因此,全面依法治國“十六字方針”從“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大維度一一回應,用“科學立法”來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用“嚴格執法”來明確法治政府建設的穩步推進,用“公正司法”來明確司法體制的不斷完善,更用“全民守法”明確全社會法治觀念的明顯增強,從而賦予了法治文化理論新成果引領實踐新發展的深厚根基。
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闡明法治建設的中國思維。如何傳承好中國人民自己的法治基因、實現中國傳統法治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何制定出符合國情的良法,讓全社會“學法、用法、崇法、尚法”的法治文化活力充分涌流?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法治新故事,彰顯出當代中國法治文化獨有的理念、智慧、神韻以及普世價值?對此,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藍圖上層層細化,用十六個字,四大維度,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由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突出立案、執法和司法機關的能動性,更突出人民群眾作為法治的主體性,全面而又系統地回答了如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為路徑選擇,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深層次問題,有符合當代中國特殊國情的邏輯思維,明確指導思想、重要任務、承揚傳統和互動借鑒,理清了法治建設中“一與多”、“古與今”、“中與外”、“常與變”和“法與人”等基本關系,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揭示了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與本質要求,從而闡明了法治建設的中國思維,對于堅定務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意義重大。
全面依法治國“新十六字方針”,文化之治,任重道遠!它從“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擁護”到要求執法者“站穩腳跟,挺直脊梁,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到“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為國家法治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價值遵循,澎湃著勃勃的法治建設時代新氣息,讓法治真正成為全體人民的信仰,為當代中國法治建設注入法治文化的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