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百萬億資金裝進籠子需要幾步?
時間:2018-04-28 15:57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數:15561資產管理,是指金融機構提供的一種托管服務,是資產擁有者委托理財保值增值的一種途徑。資管業務被認為是我國金融創新的重要支點,資產管理總額也從2012年的27萬億元快速擴張,發展到2017年的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
百萬億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畢竟2017年我國GDP才82萬億。如此“放飛自我”的資管業,就像闖進了瓷器店的超級大象,加杠桿、灰色通道、剛性兌付等諸多問題把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等金融行業撞得人仰馬翻。加強金融領域風險管理,把這百萬億資金裝進“籠子”于是迫在眉睫。
4月27日,細化后的終極版解決方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終于面世,聯合發布者包括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新規經國務院批準實施。那么,從正式版修訂的細節來看,把百萬億級的資金裝進“籠子”需要幾步?
剛兌
打破剛兌預期是資管行業變革繞不過去的一步。
銀行理財不保本了?如今這話恐怕沒毛病。
產品到期后,金融機構對投資者無條件支付本金和預期收益——我們對于這樣“剛性兌付”的銀行理財早就習以為常,但事實上投資者的這種“習慣”早已成為金融行業不能承受之重,并因此扭曲了行業產品風險與定價的理性。
無風險的收益真的存在嗎?中小機構、新興金融產品要挑戰銀行或傳統金融業務,就只剩下華山一條道——拼收益率,拼剛性兌付,層層加碼。
試想假如操作虧了還怎么分配承諾的收益?試想擊鼓傳花,收益率不斷抬高,誰接最后一棒?有“機智的”金融人士設計出了很多種玩法,比如杠桿、期限錯配、資金池等,這期產品虧了用下期募的資補上。于是,剛兌倒是實現了,但與資管產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相悖不說,如此循環往復極易釀成龐氏騙局,資管業巨額資金量更會讓市場波動加劇。
打破剛兌,早已成為行業的共識,也便形成了監管“筑籠”的初衷。
《意見》中明確指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為確保實施,《意見》還要求:“明確剛性兌付的認定及處罰標準,并鼓勵社會公眾對剛性兌付行為進行投訴舉報。”
監管極為明確地喊話打破剛兌,反映到執行層面就是要求金融機構堅持產品凈值化管理轉型的方向不變。我們將看到理財產品的介紹中不再帶有預期收益率,波動性更高,且必須自負盈虧。
不過,《意見》中還突出了一條:“考慮到部分資產尚不具備以市值計量的條件,允許部分非標資產采用攤余成本計量。”
這意味著雖然銀行不承諾剛兌,但大家不要慌,未來會有收益穩定、但不剛兌的類理財產品存在。比如,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
拆解
資管的籠子“筑意已決”,下一步就是如何將百萬億級的資金裝進“籠子”,這就繞不開對資管業務亂象的治理,例如此前資管產品普遍存在的多層嵌套。
舉個例子,過去,一個多層投資與嵌套的理財產品就像個“俄羅斯套娃”,取道信托計劃、券商、基金等多個通道,歷經了銀監會、證監會再到銀監會的跨部門監管。在分業監管模式之下,可能出現每一段都合規,卻無法看清最里面的套娃長什么樣的情況,也就是業內所說的“監管無法穿透底層資產”。這種通道業務其實就是變相的監管套利,讓金融脫離實體經濟進而淪為“錢生錢”的游戲。
有鑒于此,《意見》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要求監管部門對資管業務實行平等準入,同時還列明了資金多層嵌套的“拆解指南”:允許資管產品再投資一層資管產品,但所投資的產品不得再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以外的產品。
推動資管業徹底暴露在陽光之下,是將百萬億元放進籠子的關鍵一步。業內人士指出,此前依托同業加杠桿、委外、多層嵌套等快速擴張的資管產品,將隨著行業標準的逐步統一而受到明顯擠壓,行業盈利模式也將從根本上發生變化。
門檻
除了國家從宏觀上將大資管統一納入“籠子”,《意見》還“向上穿透”提出摸清資金來源,明確“入局者”的各項條件,將合格投資者門檻大幅提高。
《意見》指出,對于個人而言,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資產管理產品不低于一定金額,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想要獲得高收益則必須承擔相應風險。雖然新規更多面對“大戶們”,卻也給“風險厭惡型”投資者或“金融小白”帶來了無形的壓力。畢竟,當銀行不再承諾“保本”時,如何找準各自風險偏好和與之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又將在何處安放口袋里的錢成為新的焦慮點。
可以確定的是,新規“打破剛性兌付”等核心內容不僅僅是大資管行業步入透明化、穿透式監管的標志,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更是將促成其理念從“旱澇保收”向“買者自負”的顛覆,迫使他們增強承受風險的意識、加快提高自身金融知識水平。
單飛
強監管并非死監管。把資管關進“籠子”,也還需要讓這只“大象”能夠健康成長,需要讓一切事物有條不紊,兼顧創新發展與從嚴監管。細觀相關行業,也早已做好準備,在順應行業規范發展的大勢中悄然變化。
依據資管新規的要求,金融機構打破資金池模式、實現凈值化,要求他們要加強主動管理的能力。以商業銀行為例,業內普遍認同拆分資產、設立銀行資產管理子公司是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模式轉型的一大方向。今年以來,已有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三家銀行明確將攜著他們資管業務的重要實施機構入場。
新業態的興起往往也會伴隨著舊業態的落幕。
據了解,不少基金子公司可能將陷入與資管子公司部分業務“重疊”的尷尬境地。“這次跟去年11月發布的意見稿總體變化不大,我們很多業務從那時起就已經被叫停了,”某銀行系基金子公司人士告訴記者,同行在這半年普遍“收拾細軟”,因為幾年前憑極低的通道費率吸引大批銀行信貸出表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有分析師表示,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后,資管產品的風險與子公司資本掛鉤,銀行理財才能真正朝著“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專業化投資機構發展,而不是成為賺取期限利差的銀行調表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給予金融機構更為充足的整改和轉型時間,從而降低理財產品期限錯配可能引發的風險,終極版新規還將過渡期從征求意見稿中設定的2019年6月份延長至在2020年底,實施“新老劃斷”,不搞“一刀切”。
下一步的監管安排將更顯“精細”。業內人士均認為,在上述過渡期內,銀保監會將陸續推出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等方面的細則,以配套資管新規這一框架性制度安排。
總而言之,金融創新是要遵循金融的客觀規律的,監管在此間從未缺席。一個“野蠻生長”的業態可能步伐更快,但在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的交錯制衡之下,監管的“籠子”編得更加細密,無疑才可以令資管業走得更遠,無疑才是對投資者更有誠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