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把疾病傳給野生動物,然后又吃下它們
時間:2022-06-27 17:07 來源:少俠小黃雞 果殼類似鼠疫、非典、新冠肺這種由動物將疾病傳染給人類的例子有很多。人類也會將一些疾病傳染給動物;反過來,又因為食用動物而助長了疾病在人群中的擴散。今天是其中一個倒霉蛋的故事——犰狳[qiú yú]。
犰狳的麻風病之殤 大約在五百多年前,葡萄牙的冒險家第一次登上南美大陸,之后便在這片土地上開始了漫長的殖民歲月。然而到來的訪客除了殖民者本人,還有他們攜帶的麻風病。 麻風病是一種由麻風桿菌或彌漫型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病菌會首先侵犯身體溫度較低的部位,如鼻子、耳朵等,如果醫治不及時,擴散的病菌便會繼續侵犯患者的皮膚和神經,導致皮膚變厚,產生結節,失去知覺,雙目失明,甚至喪失活動能力。麻風病對人的容貌也存在毀滅性的打擊,不少患者眉毛脫落,鼻子塌陷,再加上肢端殘廢,最終身體可能出現嚴重的畸形。 麻風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在中國自春秋時期就有記錄。雖然麻風病傳播范圍廣,但實際上大多數的健康人對其免疫,即使接觸到病菌也未見發病。此外麻風桿菌較為脆弱,陽光照射2到3小時便會失去繁殖能力。 過去,人們缺乏治療麻風病的有效手段,大多是建立“麻風村”等場所進行集中隔離,死去的病人也是被集中到郊外埋骨。這使得在野外四處覓食的犰狳們有了接觸到麻風病原菌的機會。由于犰狳體溫較低,鱗甲處又有裂口,所以極易感染麻風病菌,一來二去便患上了麻風病,之后便在犰狳群體中相互傳染。 不同種類的犰狳均有感染上麻風病的風險,其中以九帶犰狳最易感,感染率超過40%。感染后的九帶犰狳會出現類似人類麻風病患者的癥狀,不過大多數被感染的犰狳生活并未受到影響,極少數嚴重感染個體會出現瘤型麻風的癥狀,進而死亡。 “不,我們就是要吃犰狳” 通常狀態下,犰狳和人類之間難以形成互相傳播的渠道。但在美國和巴西,有相當比例的麻風病患者是被犰狳傳染上的。 現如今,巴西是世界上麻風病新病例第二多的國家,僅次于印度。巴西國內仍有數萬名麻風病患者,且每年不斷有大量新患者出現,除了基礎醫療設施落后,這也和一些地區狩獵和食用九帶犰狳的習俗密切相關。 以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的帕拉州(Pará)為例。當地超過60%的九帶犰狳都攜帶有麻風桿菌。研究人員在該地區的兩個村莊進行檢測,發現約有60%的當地居民體內含有針對麻風桿菌的抗體,這意味著他們曾經被麻風桿菌所感染。 由于巴西不少區域仍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態,當地居民為了獲取蛋白質可謂是絞盡腦汁。九帶犰狳因為數量眾多,行動相對緩慢,遇到危險會團成一個球,是巴西窮人最容易獲得的蛋白質來源。調查顯示,65%的巴西窮人一年至少吃過一次犰狳。 人們有時撿到犰狳并不會馬上殺死吃掉,而是會像家畜一樣飼養一段時間。九帶犰狳往往能很快適應環境并將食物吃得干干凈凈,長得膘肥體壯。之后便是能好怎的烹飪過程了。 據調查,巴西每年都有約2.5萬人因犰狳而染上麻風病。但當調查者對當地居民發出不要接觸野生犰狳的建議時,當地居民的回應卻是:“不,我們就是喜歡吃犰狳。” 不接觸,才最美 或許會有人擔心犰狳像中國的穿山甲一樣,被人們吃到瀕危。這個擔心可能有些多余:一方面,當地人對犰狳并非無止境地趕盡殺絕;另一方面,犰狳的胚胎發育機制很特殊,一胎必定會產四個幼崽,加之出色的適應能力和當地尚且完整的生態環境,犰狳的種群狀況要比穿山甲好太多。 過去,人們認為犰狳是唯一一類除人以外自然狀態下會染上麻風病的動物,但近些年人們發現,英國一些地區的歐亞紅松鼠身上也出現了類似麻風病的癥狀。這些區域地下埋著700多年前麻風病人的遺骨,研究人員取樣分析后猜測,松鼠或許是接觸到了遺骨上攜帶的菌株,進而被感染,成為了另一種自然狀態下感染麻風病的動物。 時至今日,麻風病、鼠疫等過去令人聞風喪膽的大規模傳染病早已威風不在,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已經被人類徹底消滅。甚至,有2019-nCov這樣的病原體,又從野生動物的身上到了人類社會,卷起腥風血雨。 我們切身能做的,就是在野外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也不要吃來源不明、未經食品檢疫的所謂“野味”。 遠觀不親近,才是對人和野生動物都美好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