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隨想
時間:2022-03-14 10:13 來源:遠興公司—韓家齊“清明時間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清明》,曾反復背誦過,清明本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天公不作美,清明的時候“鬧天氣”,下起了紛紛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簡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別人詢問,附近可有小酒館可以歇歇腳,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遠方遙遠的杏花深處的小村莊……從這個角度理解此詩也無不可,畢竟此詩內容與詩題相應,且未用任何成語典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讀詩品詩不僅要弄明白詩句的意思,更要深入解讀作者的寫作目的、時代背景及文化環境等因素,真正進入 “詩境”,讀懂“詩意”。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在晚唐成就頗高,與李商隱合成“小李杜”。他出生名門世家,是宰相杜祐之孫,被直接舉薦中了進士。年少時也曾有雄心壯志,想干一番大事業,參與過平息藩鎮叛亂。后因懷才不遇,落魄江南,寓居揚州十余年,幸遇宰相李德裕賞識,做過黃州、池州等四州刺使,但時間都不長。《清明》是杜牧做刺使前的作品。公元755-公元763年,唐代爆發安史之亂,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出現了“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蕭條荒涼景象。直至晚唐時期也未得到恢復。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可以推斷出,杜牧《清明》詩中的“路上行人欲斷魂”,并非由于天陰下雨,或者過度思念親人,而是反映了北方農村耕稼缺人的荒蕪現象。杜牧的另一首詩《并州道中》:“行役我方倦,苦吟誰復聞。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云。極目無人跡,回頭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臥醉醺醺。”這首詩與《清明》描寫的是同樣一種景況,都真實反映當時并州(今山西)一帶的災情,并且是“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云”的戰亂氣氛。因為晚唐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義軍四起,在這種“極目無人跡”的戰亂環境,杜牧又是在細雨蒙蒙的清明節,想買一杯酒吃,卻不見一個人影可以問路,幸遇牧童為他指出賣酒的村落,居然能找到杏花村“汾酒”這樣的佳釀,由此,《清明》一詩不僅道出了當時詩人的情懷,更是晚唐北方農村困苦遭遇的生活縮影。
杜牧出身貴族,長期在繁華的大都市生活,并無農村生活經歷。當他親眼目睹戰亂后荒無人煙的蕭條景象,百姓流離失所的艱難境遇,心理落差感油然而生。與燈紅酒綠、笙歌燕舞的南方大都市相比,北方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已被戰亂破壞殆盡,因為無家可歸,因為無田可耕,百姓都食不果腹,面帶憂愁。此情此景,詩人心中不禁泛起憐憫之心、悲憤之情。何以遣余懷?這首堆積著詩人復雜情感的詩隨即涌上心頭。“清明時間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是對當時大環境的影射,更是對統治階級腐朽無能的有力控訴。大唐王朝風雨飄搖、即將沒落,戰亂頻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那些達官貴人“如何遣公子,高臥醉醺醺”,國難當頭還在吃喝玩樂,毫不關心時政國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吟讀完前兩句,詩人不淡定了。作為羈旅之人,經過長途跋涉,他身心俱疲,找個旅店打打尖、歇歇腳,亦無不可。然而此時杜牧的內心,已然被沿途的所見所聞感染,憂國憂民的悲憤之情縈繞于胸,久久無法平復,只能借酒來消愁遣懷。不多時恰好一個牧童趕牛而過,詩人于是上去和牧童攀談,得知不遠處有一家酒肆,而且有自釀的好酒。這里有一個細節容易被忽略,牧童說方圓幾里之內只有這一家酒肆。酒在古代并不像我們現代這樣隨處可見、隨處可買,按照三斤糧食釀造一斤酒算,釀酒需要耗費很多糧食,在糧食產量并不多的古代,釀酒算是比較奢侈的事。酒肆在盛唐時期比較多見,那時國力強盛,糧食富足。到了晚唐時期,國力衰敗,糧食短缺。此時能見到酒肆,一方面說明杏花村周邊受戰亂影響較小,生產力恢復的較好,另一方面說明杏花村周邊已成為百姓避難的“桃花源”,這么多旅人來來往往,有的可能是過來躲避戰亂的。此外,從牧童趕著牛也可推斷出此地生產生活秩序井然,因為牛在古代是重要的勞動工具。
這樣解讀此詩就合情合理了,耕牛、酒肆與旅人帶我們進入了詩人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