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年味
時間:2021-02-02 10:19 來源:博源新型煤炭洗選公司--付賢魁還記得小時候住在農村,生活條件不是很好,逢年過節才有肉吃、新衣穿,才有零花錢花,所以特別期盼過年,盼著長大。就這樣在期盼中長大了,畢業了,工作了,在談起新年時只有感慨時間如白駒過隙,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又老了一歲,對新年也沒有了童年那種熱切的期盼,只是多了一份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味不同的感慨。
前兩年的時候,離過年還有段時間的時候帶著媳婦孩子回家和父母過個團圓年時。看著家里沒有了童年過年時的氛圍,年貨還沒有開始買,年茶飯也沒開始做,就問媽媽沒說咋么還不置辦過年的東西。媽媽說不急,到時候買人家做好的就行了。現在生活條件可以了,大多家庭餐餐有肉吃,周周有零花錢,現在的孩子們也感受不到我童年時期對于新年的那種渴望和興奮了。也是因為生活條件的變好,很多東西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所以再也看不到人們在臘月里做年茶飯忙碌的影子了。
除夕前兩三天,看著周圍清閑的男男女女,感覺過年和記憶中差的太多了。記憶中我們這里的年很長很長,一般有過臘八就是年的俗語,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為在這段時間要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而現在缺少了大人做年茶飯的程序,就感覺少了對過年的重視,也就少了點年味;缺少了孩子對新年的渴望和期待,新年就注定要少了過年的熱鬧。
曾經的農村,由于交通閉塞,家里鮮有新鮮蔬菜。所以臘月的時候一般人家會選擇吃點葷菜調劑口味順便御寒,因為祖祖輩輩是這樣的飲食習慣,所以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吃肉。而臘月外出打工、求學的人回到了家,而且家里的豬、羊、雞也都養肥了。每逢臘月的時候,養家畜家禽的人家都會殺掉一些,沒養的也會買上一些,做成可儲存的肉食,當做年茶飯。記憶中的年茶飯有,炸丸子、酥雞、小酥肉、燒肉、豬頭肉、羊雜、八大碗等等。除了肉類,曾經的年茶飯中還必備月餅,麻花、黃米饃饃、油饃饃、油糕、豆腐和生子涼粉。現在的一些食品大多數人都不會做或者覺得做起來太麻煩,選擇在街上買,導致這些傳統的制作手藝越來越凋零,或許再過一兩代人就完全失傳了。
在這些美食中記憶最深的是“推磨做豆腐了”。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諧音頭富,取其“頭富”之意 。過去老百姓平時吃不上豆腐,認為豆腐是“好東西”。而到了臘月二十五這天,大家做好豆腐儲備起來,以備正月里食用。做豆腐時,先要把豆子放到水里浸泡到發漲發軟,再用人工推著石磨將浸泡軟的豆子和著水一同倒進石磨的眼里,隨著石磨的不停轉動,豆子和水變成了生豆漿,再將生豆漿過濾入鍋熬熟成熟豆漿,用鹵水將熟豆漿膠凝成豆花,俗稱豆腐腦,再將豆花倒入放有濾布、漏水的容器中,將漿水濾掉做成有一定規則的豆腐。制作豆腐是一個很繁雜的過程,尤以磨漿、熬制火候控制、鹵水量的放置為要。在勞累了一天后,當豆花膠凝時有人會喝上一碗豆花,有人會在豆腐成型后拌上醋或者自制西紅柿汁子,美美的吃上一盤豆腐,祈盼來年的幸福生活。
在童年的時候這些美食都是在過年時才能吃的到的,所以吃的特別珍惜,也覺得特別的好吃。而現在即使飯桌上有些是媽媽做的,也吃不出曾經的味道了。有時候覺得不是年味消失了,而是再也回不到童年的心境了。
過年其實說起來就是一頓年夜飯的事,真正有年味兒的是祖輩流傳下來的關于過年的習俗。要說過年有年味的事就是貼窗花、選年畫、掛燈籠、貼對聯、放鞭炮等,據說這樣做是為了嚇跑怪獸“年”,小時候每到臘八節一過,父母就帶著我和弟弟去集市買炮,那時買的是“電光炮”、串炮(俗稱小炮),煙花是單支的那種。我和弟弟每天點著一根木棍,拿幾個“電光炮”和小炮咚、咚、咚的放。甚至有一年我還炸到了自己的手,大拇指好幾天都沒感覺。現在聽到放炮,覺得很沒意思,就是一聲響而已。就這也成為了再也回不來的記憶了。
尤記得原來的農家窗戶上多少都會貼上幾幅窗花。“過大年,貼窗花,窗花就是我的家,過家家,吹喇叭,臘月家家貼窗花……”依稀記得小的時候,和伙伴們在飄雪的臘月手拉著手圍成一圈,在農家院里有過這樣歡快的游戲。而那一刻,也正好是家長們爬在自家窗戶上,踩著高凳貼窗花的時分呢。在窗花上散發與體現著老百姓對安居樂業,五谷豐登美好祈愿的簡單而又純粹的守望。我和媽媽聊天時,我問你還會剪窗花嗎,好幾年沒見過貼窗花了。母親給我說剪窗花的小剪刀也扔了好幾年了。也許再過幾年,貼窗花也許真的就徹徹底底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童年的回憶了。
年畫也是童年時的一大樂趣,記得小時候年畫是必不可少的過年物品,而且可以當做小人書看。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書畫作品或者工藝雕刻品,少了些紅紅火火的感覺。年畫也正在淡出農家人的年貨清單。現在的小孩子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年畫,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一代人的記憶了。
關于記憶中的年味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正月不理頭、壓歲錢、除夕的飯不能吃完等等。其實有些習俗直到今天還都存在,但總感覺我的年味都消失在了回不去的童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