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輪值總裁周云杰談“轉型十年”:不是簡單的博弈,海爾平臺要形成一種良性生態
時間:2016-05-17 11:18 來源:博源集團海爾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家電企業,我們也在時代變革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其實最近總理也比較關注大企業的轉型,這種大企業的轉型面臨很多挑戰,能不能成功也是一個未知數,但是我們在積極探索。
海爾轉型目前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第一,方向上,海爾推進的是企業平臺化、組織微型、員工創客化,最終實現用戶個性化。第二,目的上,探索大企業雙創,推動供給側改革。大企業的雙創、小企業的創業和硅谷的創業不一樣,美國《連線》雜志總編凱文凱利教授到海爾來交流的時候也談到這個問題,小企業容易從波峰到波谷再爬起來,大企業往往承受不了這種落差;但是如果一旦成功會對大企業創新,帶動整個社會的創業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方向很好,但是難度很大。第三,機制驅動創業,我們希望搭建一個共創共贏的平臺,大家都可以來分享這個成果。不是簡單的博弈,而是希望平臺形成一種良性生態,參與各方都能增值。第四,路徑上,建立創客加速平臺。
海爾轉型的三個方向:企業功能平臺化、組織微型化、員工經營創客化
1.企業功能平臺化
海爾轉型的核心就是企業功能的平臺化,從封閉的企業轉變為開放的創業生態。海爾集團有兩個比較大的上市公司,一在上海,一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定位非常清晰:上海的主要以智慧家庭、白色家電為主,仍然聚焦在家電領域以及互聯網家庭領域,它的創業和創新服從于這個主題;香港的是以物流、服務搭建成一個綜合服務平臺,也是平臺化發展。海爾集團本身相當于投資孵化了上海一個上市公司、香港一個上市公司,未來可能還會孵化出更多的上市公司。
海爾集團本身也在實現企業功能平臺化,集團會變成一個大的創業平臺,這個平臺可以給創業者提供:第一,方向上的指引;第二,資源上的支持;第三,鋒線上的管控。
大家一直探討一個管理話題:城市是一個生態系統,有千年、百年歷史;企業走到一定程度,百年企業很少。這是源于自我封閉。企業開放的生態圈可以吸引全球一流資源,從設計、制造、銷售形成專業的加速平臺。過去是封閉的企業,現在海爾生態圈連著這么多東西,內部一個是主平臺,平臺連接著許多小微企業,投資資源、研發資源、模塊資源連成大的生態。
2.組織微型化
最早在1984年,海爾創業組織發生了很多變化,最早是所謂正三角式的組織結構;后來海爾在1991年搞多元化,把組織變成事業部制,就是矩陣式的管理組織。最多的時候海爾有11萬人,現在銷售規模在增長,員工人數卻降到6萬人。
隨著現在的發展,需要把企業變成一個網狀的組織,從而實現微型化。
目前海爾已經有結點1300多個,生態的獨立的事業群在工商登記的有100多個組織。小微公司在海爾創業生態圈內吸取營養,成為行業引領企業。所以有一句話說:把大企業做小,然后再把小企業做大。從過去的科層制,下面員工是執行者,聽從命令,轉化成現在自己冒出很多小微公司,這是海爾以后繼續努力的方向。
3.員工經營創客化
海爾希望每個員工都變成創業者,按照德魯克的話,希望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把執行者變成CEO,內部員工和外部人員都可以到海爾創業,直接面對市場做創客,利用互聯網的技術來去創業。我們只是搭建一個平臺。過去是雇傭制下的執行者,現在變成動態合伙制下的CEO,這個團隊可能由七八個人組成,他們是動態的,這個階段是這七八個人,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人退出,有人進來,但是他們都是動態合伙人的身份。
海爾里面很多創業項目完全是員工根據市場上的痛點發現市場基礎,提出創業項目,有的創業項目海爾會投入孵化資金,也可能他們自己在市場上找資金,我們提供平臺支持創業。
探索大企業雙創,真正推動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和需求側是分不開的,創造有效供給首先是要打通需求側。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有很多。第一,一方面國家產能過剩,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第二,現在市場上創業孵化器非常多,但是創業的成功率并不高。第三,創業資源分散,沒有規模優勢。
我們提供了從創意、設計、制造、銷售、服務全產業鏈、全要素的保障,使得創業成功概率大大提高。我們調研過,普通的創客從項目孵化到A輪大概的比例就是10%,我們在海爾創業平臺上不僅有海爾的項目,也有外面的項目利用海爾平臺創業,從項目孵化到現在做A輪的比例大概是48%。我們現在的平臺給創業提供了非常好的資源保障,有的在供應鏈提供支持,有的在設計、模具、制造甚至分銷、物流上都可以提供支持,使得成功率大大提高。
1.海爾未來的四個生態平臺
我們一直在探尋海爾建立的生態平臺,未來會形成四個方陣。第一,專業的投資者。不管是做VC還是做PE的,專業的投資機構對市場把握會比較好,這是一個方陣。第二,以所謂的技術專利引領企業,會形成一個大的生態,像高通做的很多事。第三,BAT投資本身是一個生態,比如阿里,就有很多投資;眾籌,也就是消費者本身參與到項目中來,通過眾籌帶動項目的發展。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投資的生態,用我們的生態鏈來支持創客們創業成功。第四,實體企業也有我們的生態,比如我們擁有的供應鏈資源、研發資源、制造資源、銷售渠道、服務、物流等等本身就是一個大生態,這種生態跟項目投資會注入非常大的活力和動力。
2.從產銷一體到“產銷一體”
我們做的過程中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來定制。海爾原來是自己做市場調研,調研出很多好的產品,再開發、上市;現在我們希望用戶能夠參與進來。
最早的市場階段是產銷一體,手工制造階段,自己制造加工,自己在外面兜售。后來產銷分離,廠家專注在生產,分銷有分銷渠道包括代理商等等,家電企業經歷過供銷社、五交化等等。再往下發展又變成產銷合一,這是升級的產銷一體化——生產者和消費者合一,消費者也是生產者、設計者,用戶在手機端可以下單,這個定單可以直接傳到生產線。
我們現在已經提供了三類模式的定制。第一類,菜單式,像自助餐一樣,給你提供標準模塊,你自己隨機組合。第二類,是相對個性化的定制,我可以對冰箱的顏色提出改變,洗衣機等等完全個性化。第三類,完全專屬個人的定制產品。第一類產品下單以后七天就交貨,第二類三周,第三類六周左右,將來3D打印如果可以應用的化,第二類可以做三周交貨。
這是從大規模制造到大規模定制的演變。我們和產學研合作,從原來分散作戰到現在的無縫對接,我們和企業、生產資源、設計資源、銷售資源、政府資源甚至高校資源、孵化器資源展開對接,搭建統一平臺,現在海爾把這個平臺整合完,開放給所有創客。
機制:四種模式驅動創業,搭建共創共贏平臺
從機制上來講,海爾的未來戰略是共創共贏,大家都可以在海爾的平臺上來增值分享。海爾現在的共創有這幾種模式:第一,企業的員工可以在海爾平臺上創業;有的海爾員工覺得海爾是一個比較大的企業,規矩比較多,不適合自己創業,他可以離開海爾創業,海爾給你提供支持。第二,合作伙伴也可以在海爾平臺創業。第三,社會資源也可以在海爾集團創業。第四,創業聯盟也可以在海爾平臺上創業,甚至消費者也可以在海爾平臺上創業。
1.海爾員工創業案例
有員工根據客戶需求在海爾平臺上創業成功的案例。當時有三個80后發現一個需求,孕婦在懷孕后期看電視,坐在那不是很舒服,能不能躺在床上看電視,就這么一個需求。三個小孩把這個需求發到我們的海爾交互平臺上,來自硅谷的第一個人定世宇,說他有一種LCOS技術可以解決。他拿出一個方案,他擁有這個技術,但是沒有制造條件;我們有平臺、有資源,有美國的德州儀器,有關鍵技術和部件,武漢光谷有一個制造廠做這個產品是完全可以的,所以組成了四個聯合創始人創業團隊。
當時海爾為這個項目投了兩百萬孵化基金,這個產品在網上和用戶交互,本身可以投影,什么角度都可以,墻上、天花板都可以投,連WIFI,后面還有一個運營平臺,用起來十分方便。
2013年10月份用戶反映需求,2015年5月29號京東眾籌,90秒1500萬,有100位用戶成為股東。8月份公司成立,獲得A輪融資,估值五千萬;剛剛做完B輪融資,估值2.5億。他們的目標定位不是做成簡單的電視、電影,而是第二院線,包括游戲。進入很多家庭,實體店和賓館,后面運營越來越好。B輪融資很多運營商進來,變成這么一個平臺往下走。
還有一個例子,海爾的員工離開企業創業。海爾有搞裝修的公司,主要針對開發商,恒大、綠城、世茂等。2014年7月,有三個80后的員工找我,,說他們要搞互聯網裝修。什么叫互聯網裝修?我們用互聯網的模式,把用戶需求集合到一塊兒,讓他們參與進來,給家庭用戶做裝修。我說,裝修是一個遺憾的工程,沒有完全滿意的,裝完肯定有遺憾,而且他們是針對家庭的,海爾不能背負名譽的壓力。
三人就說要自己創業,我說可以,但有兩個條件:第一,海爾不能給你籌資,你們自己籌資;第二,不能用海爾品牌。他們答應了,借錢一共湊了兩百萬,成立了一個公司——“有住”,現在口碑排在第一,發展非常快。到了14年11月份又來找我,說兩百萬花完了,十分緊急。我說愿賭服輸,要我借沒道理。但我也不能看著他們失敗,就介紹了一個基金公司,投入了五百萬。基金公司要求他們用房屋做了抵押,而且投資要轉化成股份。
到了15年7月份,“有住”網估值到5個億,用了海爾的統一平臺。今年不出意外確保12個億,力爭15個億,現在團隊一共一百七、八十人。這樣的規模在裝修公司里面是比較大的,雖然與海爾沒有資本關系、管理關系,但是依賴了這個平臺。
2.社會資源在海爾平臺上創業
海爾金融做的是產業金融:在做金融方面我們是一種產業,在做產業方面我們是一種金融,做成了產業金融生態。舉個例子,原來的養雞戶,散養導致質量不均,很難控制。養雞設備提供商又不敢給農戶放貸,雞蛋的分銷商也頭疼,好賣的時候不好收雞蛋,不好賣的時候又壓庫存。
現在我們搭建平臺,讓所有的創業者在上面創業。跟設備運營商約定,只要按照標準提供雞飼料,通過融資給農戶提供設備,設備運營商愿意用我們的平臺去做。分銷商保證按約定價格收購雞蛋,農民也不用擔心賣不出去。約定好,比如五塊錢一斤,只要按照我的標準生產出來,有多少收購多少,這樣打通整個產業鏈。
有一段時間到青島去的很多客人說,吃到的雞蛋口感比較好,那是我們的功勞。因為飼養的過程標準化,飼料標準化;而且根據孕婦應該吃什么樣的雞蛋,高血壓高血脂應該吃什么樣的雞蛋,調整喂養配方,有的雞蛋已經賣到十幾塊錢一斤,大家覺得非常好。整個資源放在一起,我們的雞蛋產業規模目前在山東省做試點,一步步從雞到牛肉,也可以解決食品安全,同時把整個生產體系串起來。
3.創新創業聯盟借助海爾創業
海爾和山東大學也建立了創業生態圈。我們研究塑料平板熱水器,剛上市一個月,賣了一千多套。我們想把這個產品變成一個產業。現在和山東大學談創新,專利的所有權還是山大的,但專利的使用權是我們的,我們可以把它推進做大。不是把技術賣給我們,在產品銷售過程當中可以分成,做的越大越好,而且不斷迭代、不斷發展,這樣把整個高校的資源、社會的資源也放到一起來做這件事情。
4.用戶在海爾平臺上創業
我們有一個對外開放和用戶交互的平臺,上面普通用戶有1.2億,粉絲級四千萬,發燒友13萬。我們的發燒友,什么專業都有,不僅給你提出問題,而且告訴你解決方案,我覺得比我們的研發人員都專業。
我們有一個HOPE平臺,這是海爾的開放創新平臺,后面還有一個包括中國、德國、日本、新西蘭、美國的全球五大研發中心。研發中心里面接口人屬于海爾編制的四千人,平臺上注冊資源15萬+,雖然不是海爾的員工,但可以跟海爾簽合同,海爾付的不是工資而是費用,不是全部為海爾工作,但是他為海爾開發產品,海爾給他付費,但這個專利屬于海爾。
當時我們在網上提出一個需求——怎樣給洗衣機除銹?家家都有洗衣機,看著洗衣服都很干凈;但用了三年到五年的洗衣機拆會生銹,銹對衣物,特別高檔衣物有害,對小孩的皮膚也有影響。我們把這個需求拿上來,客觀地講我們有解決方案,但還是嘗試把這個需求推到平臺上。結果重慶的大學生提出一個方案,是通過納米塑料球來消除結垢。我們把這個方向拿出來同美國的3M、中科院化學所研究,納米球放在內桶外桶之間,洗滌過程中釋放小球,同時擊打外面,永遠不會生銹。這就是我們推出的海爾免清洗洗衣機,現在市場上賣得非常火。
創客加速平臺:海創會線上平臺、創客學院、創客工廠、創客金融
我們做的路徑是什么?創客加速平臺,從眾扶、眾創、眾包、眾籌加速創業,海爾的用戶資源在系統里面有三億多,能夠和我們雙向交互的,大概有1.4億,這是很大的金礦。
我們的平臺有什么?海創會的線上平臺、創客金融、創客學院、創客實驗室。海創會線上交互平臺,是創業者和創業資源對接的平臺,上面有創業項目一千多個,在線合伙人七千多個,VC基金1300多個,整個資源實體孵化及政策、公司服務資源都有,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合作。
創客與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資源對接的平臺。公開課開了30多門,創業訓練營12期。創客學院,北大、清華、山大、MIT都有,創客活動50多場,創客模式輸出面對一萬多人,整個有很好的交互平臺。創客實驗室對創客創意的搜集、交互。海爾慕享多功能坐浴器是第二屆創客大賽的作品,現在上市了。創客空間,我們的服務平臺注冊資源37萬,可對接一流資源320萬,累計產出創意一萬三千個。模塊商的資源,有兩萬五千多家供應商,用戶需求一萬一千多個,解決方案兩萬多個。整個系統已經變成一套體系。
創客工廠,我們有模塊化的工廠、自動化的設備,原來一個洗衣機廠生產線干50萬臺,一百多人,現在只需要三個人,晚上不開燈,完全機器在工作,把自動化接進來,都可以給創客提供平臺。前面做了一個項目,建筑過程中量尺寸的卷尺,有時候一個人量很別扭,現在發明一個小設備,一打自動顯示,創意也很好。但模具設計自己不好做,利用創客平臺,而且我們還有市場,這個項目就成了。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制造設計體系也可以為創客項目提供支持。
創客金融,集團里面有三個產業基金,兩個上市公司各有一支產業基金,可以直接投,也可以并購,也可以集團投資。海爾上市公司本身對投資有退出通道,同時也可以讓你單獨孵化上市,都有一套體系,金融資源、創業資源成為一套體系。
創客市場,全球貿易66家分公司在海外,涉及到一百多個國家。全國有九萬配送車輛送到用戶家里去,還有三萬多家體驗店,這是線下的;線上還有微商平臺,還有順旺、海爾商城網上平臺,都可以為創客項目提供分銷服務和用戶物流服務。
海爾通過創業,主業還是比較聚焦的,兩個上市公司各有各的定位,海爾集團變成創業創新平臺,專注各自專業,形成引領,我們為社會提供超過130萬個就業機會,有孵化的100個小微年收入過億,23個小微引入風投,12個小微估值過億,發展非常快。
海爾自身,白色家電也比較聚焦,它的品牌份額已經連續七年在全球白色家電排名第一,整個品牌價值也是一直不斷提升。海爾在這個時代永遠堅持一個觀點:真誠到永遠;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提出一個觀念:以誠信為基礎,以社群為單元,使海爾能夠變成一個真正的創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