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丨錢理群:我們缺失了什么,我們如何面對?
時間:2016-06-07 11:17 來源:博源集團本文是著名教育家錢理群教授為原深圳中學教師馬小平編著的《人文素養讀本》所寫的序,該書后以《叩響命運的門:人生必讀的102篇人文素養經典》為名出版。
今天是2016年高考第一天,祝福廣大考生都能正常發揮,取得理想的成績。請讀者朋友注意為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試環境,為考生讓行,保持考場周圍安靜……。
我曾經說過:“不要看輕中學教師的意義和價值,更不要低估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他的生命力量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潛能”。我說這句話時,心里想著的,就是先后在東莞中學和深圳中學任教的馬小平老師。近十多年,我有幸在全國范圍結交了一批出色的中小學教師,馬老師以其全球教育眼光,高瞻遠矚,思想深邃,而讓我格外關注。
因此,2004年,當我得知馬老師身患癌癥時,是極為震驚的。后來聽說他在住院期間,編了一本中學生《人文素養讀本》,出院后就在深圳中學開設專題課,很受學生歡迎。這件事不僅讓我大為感動,而且引發了我的思考:馬老師為什么要拼將生命的最后一搏,投身于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教育理想、理念和憂患?
(一)
馬老師在本書《寫在前面的話》里,劈頭提出了一個問題:“什么是當代中學生最缺乏的?”——這大概是在重病纏身時,更讓他魂靈不安的問題。這一問,卻讓我,以及所有自稱關心中學教育的人們羞愧難言:因為我們早已麻木,不去作這樣的追問了。
馬老師的回答,更是驚心動魄: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識與技術,“他們有知識,卻沒有是非判斷力;他們有技術,卻沒有良知”,他們患有“人類文明缺乏癥,人文素養缺乏癥,公民素養缺乏癥”。在我們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將出現有知識,有技術,但沒有文化,沒有人文關懷和素養的一代人。
我曾經從北大這樣的重點大學的教育,反觀為北大輸送人才的重點中學教育,有一個讓我出一身冷汗的發現:我們正在培養“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絕對’,是指一己的利益成為他們一切言行的唯一驅動力,為他人、社會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種‘投資’;所謂‘精致’,是指他們有很高的智商、教養,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同時,他們又驚人的‘世故老成’,經常作出‘忠誠’的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體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獲取自己的利益,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成員,因此,他們要成為接班人,也是順理成章的”。特別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他們講起“人文精神”也是頭頭是道,但這對他們來說,不過是炫耀的知識,而正如本書里的一篇文章所說,“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質”,必須讓知識“滲透到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這些“高能人精”的靈魂,已經被“權欲”和“利欲”所浸透,知識(包括人文知識)都成為他們獲取權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我們現行的人才培養、評價、選拔機制,是極容易,并且已經源源不斷地將這樣的懂得配合和表演的“尖子”選作接班人了。這是真正要危害社會,影響國家、民族的未來的。
問題的癥結,正是在我們當下的教育。馬老師在本書里,特地編選了愛因斯坦的《論教育》。這位世界科學大師尖銳地提出了教育是要培養“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還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的問題。他指出:“過分強調競爭制度,以及依據直接用途而過早專業化,這就會扼殺包括專門知識在內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些精神”;“青年人的過重負擔,大大危害了這種獨立思考的發展。負擔過重必導致膚淺”;“在每項成績背后都有一種推動力”,不同的教育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應當反對向青年鼓吹那種以習俗意義上的成功作為人生目標”,而要鼓勵以“每個健康兒童都具有的天賦的好奇心”和“樂趣”作為學習和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
——在我的感覺里,這里的每一點,都擊中了當下中國中小學以至大學教育的要害,我們所推行的正是這樣一種單純的知識灌輸和能力訓練,而完全忽視精神(思想,情感,道德,品格)的教育,不能鑄造學生的意義世界的教育,如馬老師所說,這樣的教育“甚至成了一種怪獸,吞噬了學生的天真和童趣,導致了美好如人性的喪失;應對各種考試成了教學的主要目的,掌握各種教學技巧竟然也成了教學的重要內容。文化的血脈斷了,人文精神的核質也沒有了”,“課堂里彌漫著空虛和無意義的氣氛”,“人文意義的真空,生活意義的喪失”,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基本狀況”。
愛因斯坦對教育癥候的判斷又提醒我們,這樣的意義真空,在教育目標上的失誤,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現代文明病的惡果。馬老師在他的許多文章里都談到,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帶來對物質、科學、技術的頂禮,對競爭的膜拜,導致不平等的存在,隨之而來的是以往上爬,成為“成功者”為目標的精英教育,實利主義、實用主義、消費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泛濫,從而形成生態環境的危機,精神、道德的危機,教育的危機,有可能導致整個人類文明的腐蝕與毀滅。前述中國中學生的人類文明的缺乏癥,人文素養缺乏癥,公民素養缺乏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與發展的。
正是看到這一點,馬老師感到的,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危機,更是人類文明的危機。他為之憂心忡忡,寢食不安——“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病,并且以很可怕的規模擴散著。如若現在不立即加以制止,人類的前途是十分危險的。“英國著名學者湯因比曾提出過‘與災難賽跑的教育’,即要趕在災難尚未毀滅人類之前,把能夠應對這種災難的一代新人給培養出來。這是一個很緊迫的問題。“一位教育家說,我們留給什么樣的世界給后代,關鍵取決于我們留什么樣的后代給世界”。
正是懷著對國家、民族和對人類前途的雙重責任感,懷著十分緊迫的危機感,這位普通的中學教師,在身患絕癥的情況下,決定將生命的最后一息,貢獻給中學生人文素養教育這一“和災難賽跑的教育”工程,為它鋪墊一磚一瓦。這是怎樣的教育戰略眼光;借用魯迅的話說,這又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啊!”
(二)
接著的問題是,如何著手進行中學生人文素養教育?
馬老師編選了一本《人文素養讀本》,并開設了相應的閱讀指導課。從抓學生的閱讀開始:這不僅體現了“意義的創造,必須回歸日常的教育生活實踐”(我將它稱為“想大問題,做小事情”)的精神,更是馬老師對中學教育本質與特點的自覺認識與把握。
馬老師在書中選編了一篇《人是尋求意義的生物》(作者秦光濤),強調學校教育的作用,就是通過文化的傳承,進行意義的引導,使學生在意義的追尋中實現自己,完成從自然人變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變成自為的人的精神蛻變: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在教育中成長的本質。
中學生的成長的特點又在于,他們自身的意義世界盡管孕育著巨大的可能性,卻并為成熟,他們還處于學習階段,不可能接觸廣大的人生世界。這樣,閱讀,就成為他們和自身之外的世界相連接的主要渠道。
對中學生而言,每一個閱讀的文本,都是一個他們所不熟悉,而又極有魅力的意義世界,經典的文本更是積淀了人類文明的意義成果。正是通過閱讀,特別是經典的閱讀,才實現了文化意義的傳承。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小學教育的根本,就是為學生創造在閱讀中尋求生命意義的環境,氛圍,讓學生“生活在書籍的世界”里(這是馬老師最喜歡引述的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閱讀應該成為處于學習階段中的青年學生的主要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
正是在這本《人文素養讀本》里,馬老師給學生打開了無數道寬闊的大門,通向一個又一個思想的高地,在那里,追尋人生的意義;討論公民如何誕生,怎樣用靈魂的力量抵御暴力;探討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元化的關系;追究人權、民主、自由、科學的價值和意義;思考如何喚醒沉睡的心靈,怎樣詩意地棲居大地,讓思想伴隨我們生命到永遠;研究怎樣拯救因生態破壞而淪落的每個人的故鄉,實現傳統文化的更新與再生,又如何用“有溫度的詞匯”來表達我們自己……。
每一次閱讀與討論,都是生命的高峰體驗,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力量獲得健康的引導和高強度的激發:所激發的是一種自信,對于人,對于人類文明,更是對自身的自信,以及一種渴望,這就是馬老師說的,使自己成為主宰者,最廣泛地吸取知識、文化、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以最大限度地充實、發展自己,并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最終建立起來的,是孕滿生命意義的人的主體性。這是真正的精神與靈魂的洗禮;根據自己閱讀本書的經驗,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中學生們聽了馬老師的講解,讀了《人文素養讀本》,必定是目光炯炯,精神煥發,思緒綿綿,神態自如,心靈自由而開放!
“馬小平老師,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潭,2012年在深圳辭世。歷任湘潭一中、東莞中學、深圳中學的語文老師。他是一位值得我們尊敬并銘記的好老師。”
(三)
這同時也就回答了人們可能產生的疑問:中學生能夠接受這樣嚴肅、厚重的讀本嗎?
這涉及如何認識青少年,特別是當代中國中學生的問題。
我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我們對自己的教育對象——這些成長中的中學生們,有真正的理解,正確的估價了嗎?我們對中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智力的潛能,以及他們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嚴重估計不足的。喜歡思考“大”的問題,包括人生、哲學的根本問題,這其實是青少年思維的一個特點,他們總是想大事,立大志,說大話,自有一種大氣度。他們內心充滿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滿懷“沒有不可探討的問題”的自信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這都是人們所說的“少年意氣”,是應該竭力保護和引導,而絕不能視而不見,多方扼殺。馬老師的《人文素養讀本》正是建立在充分估計中學生的創造潛力的基礎上的,實質上是對中國的年輕一代被壓抑的創造力的一次解放。
我們還很少注意和研究當代中學生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他們的精神需求。這一代人誕生與成長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在享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這一經濟發展的成果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由之帶來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所產生的精神困惑;在一些更為敏感的孩子的心里,就自然會引發精神的饑渴感,對病態社會的病態心理的不滿,從而隱隱產生突破現有生活的內在要求。
很少有哪一代像這一代年輕人這樣,承受著如此巨大的精神重負:幾乎從幼兒園開始,就面臨應試的壓力;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又要面對就業的壓力。這樣的壓力下成長的艱難,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精神解放的渴求,恐怕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所難以體會的。馬老師的讀本的成功之處,正在于他對當代中學生的精神欲求的敏銳把握,他也就因此和他的選文一起,走進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這是可以用他的學生的反應作證的。我注意到,本書特地選用了他的學生黃素珍的一篇文章;而我每次讀黃素珍給馬老師的信,總要引起莫名的感動:“您讓我聆聽到了一個真正的教師的生命之言。您的每個智慧的話語,都逼我思考。您讓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沉靜下來。您讓我擺脫庸俗,再次審視自己的靈魂,再次重檢和重建自己過去的種種觀念。或者說,您給我指出了許多道門,門還是關著的;而現在及將來,我都將努力去扣響每一道門,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打開它們”。
是的,這是一個真正的教師的生命之言。《人文素養讀本》的每一個字,都是由無數的前人,當代人,以及馬老師自己的生命的血肉鑄成的,它滿溢著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請也將你的生命投擲其中。然后,所有的人,作者,編者,讀者一起,盡享生命的歡樂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