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順豐還賺錢的中通是怎么做的?
時間:2017-03-01 10:42 來源:博源集團
虎嗅注:春節過后,圓通“被倒閉”引來軒然大波。事情的起因是圓通北京一家加盟商因春節返工不及時,出現了快遞積壓。之后,圓通在西安等地也出現了爆倉的情況。風波雖然以圓通發澄清公告而平息,但從中暴露了快遞加盟模式的后遺癥。加盟模式曾是快遞業績狂飆的秘訣,但此刻動搖其大廈基石的蟻穴,改革勢在必行。
順豐是以直營來避免加盟制的混亂,不具有參考性。而同樣采用加盟制的中通,在去年大賺21億,成為快遞中最賺錢的企業。(順豐2016年的營業收入高達574.8億元,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只有41.8億元。而中通快遞2016年全年收入只有97.89億元,但經調整的凈利潤為21.65億元。)
加盟制對別人成了砒霜,偏偏成了中通的蜜糖。它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
本文來自公眾號驛站(ID:yizhan1573),作者老鬼曾為快遞從業者。
2月28日快遞界兩件事兒最引人關注:
第一件事兒是順豐控股的股票開盤即漲停,市值達到2794億元,穩居深市企業頭名。“三漲停”后,順豐董事長王衛的身價繼續攀高,沒有任何懸念的超過馬化騰,殺入中國富豪榜前三甲。按照這個勢頭,再有兩個漲停,王衛即可超越馬云、王健林,摘得“中國首富”。
第二件事兒是中通快遞發布2016年Q4及全年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中通快遞2016年全年收入97.89億元,相比2015年增長60.8%;毛利潤34.43億元,比2015年的20.88億元人民幣增長了64.9%;經調整的凈利潤為21.65億元,比2015年增長76.8%。規模效應進一步凸顯,利潤僅次于順豐,截至國內時間2月28日,中通快遞的股票也已經連續一周飄紅,漲勢喜人。
順豐和中通這兩家公司,包括公司的創始人王衛和賴梅松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低調。雖然經營模式不同,一個是直營,一個是加盟,但二者在經營理念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中通“穩”,順豐“實”。
正是這兩種特質,成就了時下中國快遞市場最強的兩股力量。
在傳統的“四通一達”中,中通快遞成立時間最晚,可以說是在前面幾家公司已經把地盤和市場瓜分殆盡的情況下,冒險入局。但誰都沒有想到,最后入場的中通卻最先拿到了下一輪競跑的入場券。
事必有因。你所看到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在我看來,中通之所以能夠“后來居上”,最大的因素就是“穩”,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專注、平衡、勇于分享。
1.專注于快遞
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
大約五年前,當其他快遞公司紛紛進軍電子商務的時候,中通“不為所動”,安安靜靜做快遞;
大約四年前,當其他快遞公司大舉開拓國際業務,表態要走出國門的時候,中通依舊“不為所動”,安安靜靜做國內;
大約三年前,當其他快遞公司涉足大件快遞做物流,或者物流公司跨界做快遞的時候,中通還是“不為所動”,安安靜靜做快遞。
不止這些,當其他快遞公司試水便利店、探索O2O等新鮮事物和業態的時候,中通也都“不為所動”,一門心思做快遞。
……
就是靠著這樣一種“笨辦法”,中通在快遞這塊主營業務上跟前面幾位“老大哥”的差距一點一點縮短,最終成功實現反超。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不難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中通國際是現在上市的五家快遞巨頭里面起步最晚的;中通優選(中通旗下電商平臺)也是在這幾家都試水之后才上線,但至今仍沒有對外推廣,小心謹慎經營;中通快運是2016年才正式成立和起網;在末端參與的豐巢項目也是2015年跟幾大公司一起創建…這些現在占據很重要地位的業務版塊,都是近兩年才啟動和運營的項目。
順豐上市后,王衛講“不忘初心”。這份“初心”一是指對員工的關愛,另一個就是指對用戶的服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繼續做好快遞這個主業。反觀中通的“專注”,就是把主業做實做深。因為只有根基打牢了,才能水到渠成、枝繁葉茂。
2.平衡好網絡
加盟制快遞最難管理的地方就是網絡。數千個加盟商、上萬個網點,要聚沙成塔,最核心的一個因素就是利益的平衡。因此,每一個快遞公司的老板都是一位“平衡大師”,唯一不同的是實現平衡的手段和方式。
當年王衛為了實現“全網一盤棋”,確保服務統一和執行力,才下狠心強行收權與削蕃,最終走上了直營的發展道路。
面臨同樣問題的賴梅松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在全網實行派費制,出件量大的網點必須拿出一部分費用來“感謝和支持”派件量大的網點的辛勞與付出。確保收件、派件都能賺到錢,能夠有收入維持網點的經營。
現在回過頭來看,王衛的收權成就了直營的順豐;賴梅松首創的“派費制”則穩固和壯大了以通達為主的加盟江湖。這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兩個選擇,從商業模式上來看,都沒有錯,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派費制”的核心是通過利益的分配和經濟杠桿來平衡網絡發展,到今天已經有10多年的歷史,雖然“功不可沒”,但也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中通快遞的做法是“同建共享”——在傳統加盟制基礎上,讓關鍵區域的總經理持有中通股份,這樣加盟商們即是中通的股東也是管理層,打破了傳統快遞公司總部和地區之前的利益博弈關系。此外,中通允許加盟商轉讓自己的經營權,使得加盟商的經營權“證券化”。
一句話,就是通過機制的建立,確保網點和加盟商能賺到錢。如果他們賺錢困難,就創造條件,幫助他們、教他們去賺錢。
3.勇于分享成果
如果說專注與平衡考驗的是創始人的謀略和智慧,“勇于分享”體現的則是氣度與格局。
順豐上市,王衛用實際行動闡述了一個企業的氣度與格局——以個人名義,向全網近40萬員工,派發了10幾億的紅包,錢不夠了,就借款來發。紅包額度不以職級劃分,而是以工齡長短和貢獻多少來分,沒有上下級,一視同仁。這是表達對員工,尤其是一線人員多年來付出的感謝。緊接著,順豐控投又發布公告,擬以每10股1元現金的方式,向全體股東派發分紅。這是對股東支持的感激與回報。
員工滿意,自然會更加用心服務好客戶;股東滿意,會繼續持有或者增持公司股票,支持順豐發展。這就是王衛和順豐所期待的良性循環。
這是順豐和王衛的“實”。
我們再來看中通。前面說到,在“同建共享”模式下,提供攬收和派送服務的網絡合作伙伴(實際上就是加盟商和網點)才是中通需要服務好的“客戶”。怎么樣服務好這些“客戶”?答案就是要勇于分享成果。
舉個例子,在中通的發展過程中,也曾因為“直營某些省份或大區”而出現過“不愉快”。賴梅松是怎么解決的呢?沒有強收,而是坐下來談,直到談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然后達成交易。
這就是中通和賴梅松的“穩”。
為了穩定業務,賴梅松花1個多億去收北京中通,也會花3個多億去收廣東中通。為了穩定軍心,在上市前他把自己的股份稀釋給加盟商和公司的一眾高管。將心比心,循善而行,加盟商和高管的心“穩”了,他們才有可能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下面的網點和員工。
2016年,中通快遞全年業務量躍居行業第一,且服務質量連續3年排名行業前三甲、“通達系”之首。數據同時表明,中通是中國快遞行業唯一一家市場份額、盈利能力和服務質量三項指標都穩步提升的快遞企業。
這就是“穩”的體現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