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别-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动漫-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博源家園 Berun Home

首頁 博源家園 學習文萃

陳春花:知識是今天唯一有意義的資源

時間:2017-09-29 09:52 來源:博源集團
分享:

陳春花:最早的核心價值是勞動力,接下來是技能,再往下是擁有的經驗儲備,推到今天,無論你的勞動力、技能和經驗不太能讓你面對現在的變化。那么最重要的價值點在哪里?今天我們選擇用“知識”作為能力的載體。如果要為自己賦能,知識是最需要重要掌握的。激活自我,讓知識為自我賦能。


對于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來講,最大的挑戰是怎么去甄別知識。我們很多時候得到或關注的不是知識本身,也許是一個消息、信息、符號或沒有任何意義卻干擾你的東西,這些是知識嗎?

 

你能夠去甄別的知識,它所產生的價值是什么?對于知識時代,你如何準備?我號稱是知識工作者,大學畢業后就開始做老師,每年備課的時候,就算是同一門課,對它的理解和價值的確認都有所不同。我一個學生說他聽了我13年的組織行為學課程,我嚇了一跳,我說你每年都聽,能聽出什么?他說老師不一樣了,我也不一一樣。所以,對于同一門課程,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相差非常大。


他觸動了我對于知識和時代互動的挑戰,也觸動他在不同環境下自我認知的挑戰,這也許是我們每個人要做的事情。


我們面對的現實和我們理解的知識有什么關系?今天每個人都是知識工作者,你所有的一切幾乎都要打上知識的烙印,無論是學習、工作:看電影要理解劇情,就要理解里面展現的所有變化;朋友之間交流,如果沒有知識的傳遞,貌似也沒有共鳴的東西。人們對知識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代要劇烈,爆發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充沛,你發現好像有些應接不暇。

 

我認為有5個原因,讓我們既渴望知識又應接不暇:


首先有兩點,一切都是不確定性的,這種不確定是因為技術和知識帶來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我有時候也有點焦慮,我每年快到年底時會請我本科學生做一件事情,把他們這一年認為最新的詞列出來(50個)。我從2013年開始做,當時可以認識一半的詞,到了2016年,我只能認識其中的3個,才發現我其實離年輕人、創新的詞非常遠。這種迭代、加快、新增的知識給了很多人挑戰,我是其中一個。


第三呢,是認知盈余。太多東西很難選擇,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不是“學不到、不知道”,很大程度是“不能下決定”。不能下決定不是因為不擁有知識,知識不充分,而是信息臺充分,以前信息不對稱可以讓我們做很多選擇,現在信息對稱后反而讓我們很難做選擇。這一切導致我們對很多問題和事項出現一種沒有辦法做決定的情形出現。


第四,我們的時間更加稀缺了。我們比較習慣說“碎片化”,一方面意味著時間增多,時間的區分分割更多;一方面意味著時間減少,有價值輸出的集中時間更難控制。


最后一點,對知識驗證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前做老師是篤定的,學生都會認為老師做的知識都對,但是今天說的時候,你不能那么篤定,因為你擁有的充分信息都還沒有學生多,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要驗證你說的知識,難度比過去高。


這一系列的挑戰讓我們面對知識經濟有兩個態度存在,我引用一個人說的話:深深的焦慮和黯然的孤獨。


這個文縐縐的表述挺形象的。我們有非常多選擇、可能性卻不知道哪個選擇、可能性和我相關,我們希望有真實的對話和定力。當你擁有的時候,你需要很強的自我獨處和判斷的能力,當你擁有這個能力的時候,你發現那是一種真正的孤獨。我們變成一大批很深沉、擁有知識又孤獨的人。


這種情形導致了一個關鍵:你能不能真正理解知識。你可以識別、判斷、價值互換、選擇和自己目標及方向一致的東西,其前提是是否真正理解知識。我們要面向未來,靠什么面向未來?

 

唯有知識,可面向未來。


第一部分:我們是否真的認識“知識”?
我先做的是自問,我以研究、寫作為我的生活主干,我最喜歡別人對我的稱呼是“讀書人”,我也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書,但讀書是否就是知識?

 

很多朋友驕傲地說自己經歷和體驗了很多東西,對很多事情可以去評價和評斷,那么經驗是否就是知識?


還有人說我過往可以用很多事情證明我是成功的,這些所有的證明會內化為我個人的一種能力,這個能力是我不斷邁向成功的基礎。這個能力是知識嗎?

 

有關知識的討論,我們到底要關心什么話題?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人類久遠的問題,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他一開始就問這個問題:知識到底是什么?


人類一直在回問這個問題,而且希望擁有這個答案,關于這個問題,就是關于人和世界、人和自我的關系。它會涉及到四個最重要的惡內容:人能否認知、人如何認知、人的認知所能達到的程度和范圍是什么、真理的標準是什么。


當我們回溯這個部分,討論知識概念的時候,當人類有智慧、有思考的時候,就在思考人與世界、人與自我、人與一切外在事物的關系。

 

我們從最早問知識的人——蘇格拉底開始回溯,知識是什么?他問泰阿泰德,泰阿泰德說:某人知道某事,以覺察的角度來說,知識就是感覺。這是有記錄以來最早給知識下的定義。我們一提到知識,就會提到蘇格拉底之問,這是關于知識的很有意思的一個視角。

 

那么這種感覺是什么?我做了很長時間關于知識文獻的梳理,能夠把“感覺”表達出來。因為“感覺”是描述態的東西,我們能感受到卻說不出來。

 

非常多人回答了“知識是什么”這個問題,我梳理下脈絡:


第一種回答:知識是一種思想狀態,得到正誠的、真的信念,就是知識。那么知識本身就是信念,你相信的東西,這是由你來定的,所以是你得到的信念。


第二種回答:把知識變成一種對象,無論知識是不是有知覺,它可以拿來被衡量和認知,知識就是衡量和認知的標尺,這也完全取決于你。


第三種回答:把知識當作認知和行動的過程。在現代領域,有一個日本著名學者野中郁次郎一直在研究知識管理,提出了這個觀點,還提出另外一個視角:知識是獲取信息的條件。最出名的表述方式是:隱形知識和顯性知識,這就把知識獲取的條件講清楚了。

 

第四種回答:知識會影響未來行為,也就是知識改變命運,通過知識來對人對事調整,德魯克從這個角度下的定義是:知識是能夠改變人或某種事物的信息。


第五種回答:不會有知識,沒有任何知識,知識是你想象出來的,這是不真實的。


這些梳理給我了很大幫助,我們每個在認識和討論“知識”,也許我們并沒有那么清晰地想到知識有各種角度的闡述,比如思想狀態、行為的選擇、獲取信息的條件、選擇未來行為的能力,這都是我們要去理解的部分。這也讓我對知識有一個很奇怪的感覺,也就是知識是一個很大的框,什么都可以放進去,你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想理解的、已經被驗證的都可以放進去,它可能是我見過的最寬的定義。


從蘇格拉底到現在,給知識下定義一直沒有形成共識,這類似于我之前研究的“文化”,概念寬泛卻無法達成共識,有人說是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習俗、默認的規則、潛規則等等有無數個角度的定義。


我把知識和文化兩個放在一起,是想說明:它們是不斷演化和驗證的過程,你自身對知識的提升會幫助對外界的理解更加寬廣,這是知識能夠支撐你的厚度、改變你命運最重要的部分。

 

我個人從學術的角度出發認為,這是一個集合定義,由三樣東西構成:直覺、智慧、形式化的知識(常識、規律等),集合起來就是人類知識的全集。


我是把學者們下的定義以概況的方式闡述給你,我發現知識是:

 

第一,知識是廣泛而抽象的概念,所有東西可以放進去,但只跟你相關。知識在某個程度上是完全個性化的,它只屬于你,它寬泛到什么程度,和你相關。


第二,知識是增強實體行為有效合理的信念。


這兩個定義不是我的,但我傾向于用這兩個定義。


因為我這樣理解知識以及對知識的定義,所以我們要問:你真的擁有知識嗎?


很多人讀非常多的書、上非常多的學,但是有效知識并沒有被釋放出來。我們會看到一些人沒有你想象中讀的書多,但是他有效價值的釋放超過你的想象,我可能會認為后者擁有知識的能力更強,或者他已經擁有了知識,而前者沒有真正擁有知識。


第二部分:你真的擁有知識嗎?
在現實當中,我們看到四種關注的情形:

 

第一種情形,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喜歡這個、不喜歡這個”。這是分別心,不是你有辨識力。有辨識力的人,不會簡單說喜歡和不喜歡,因為當你真正辨識價值之后,你會克服自己,如果沒有這種辨識力的時候,你就會有分別心,你可能太多去做分別,卻沒有足夠的辨別。


第二種情形,“這個事情我做不到”。很多學生問我為什么每天晚上可以寫3000字,這是很難的事情。我和他說:你先從每天晚上寫3個字開始、寫30個字開始,慢慢你就會寫300個字、3000個字。這不是能不能寫,而是對于自我設限和認知這個事情沒有很認真理解,沒有理解這個事情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種情形:世界變化太快了,我常問自己是否變得不夠快。熟悉我的人知道,在微博時代我沒有參與太多的活動,后來我發現我如果不動,我就會被淘汰。所以在微信時代我就開始動了,如果要上知識付費,我就趕緊上,主要的原因不在于我能不能上、世界變化快與慢,而是我變與不變、快與慢。


第四種情形:大部分人認為我們很難應對信息聚變、事物不斷迭代的時代。其實是你慣性導致你無法應對。除非上課,我也不是特別喜歡用視頻方式和大家交流的人,但我都做了。有人問我什么是職業化?就是和自己的慣性、習慣就不懈地斗爭。你就能成為一個非常職業化的人。


你可能有更多別的角度和沖突談擁有知識的困難,這四點是我面向的困難,為什么會成為困難?我認為和一個核心問題相關:你是否擁有知識?


如果你擁有知識,你就有辨別力,不再有分別心,知道自我的界限都可以打破、任何變化都是機會,更重要的是知道所有的經驗拿掉之后你會看到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是我找到的解決方案。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真的知道,我們擁有的是知識,還是不是知識?數據、信息、知識,這三個概念要分清楚。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時代,我們更容易混淆這三個概念。我訪問過很多企業,很多人說我們有大數據了,我們要做數字化轉型,要成為數據公司。我覺得這些道理都是對的,但我都會問,你們要把數據拿來干嘛?他們幾乎都回答不出來。


1.數據。我們容易混淆,是因為我們不清楚知識的邊界。數據的定義是未加工的信息和知識,數據是可以以不同角度來用的。我曾經到山東一個縣級市,領導告訴我這是全中國縣級市GDP水平最高的,我問他,人口總量是多少?他就不說話了,他應該是全國縣級市人口數量最大的。那么換句話說,人均GDP在全國縣級市是排得沒那么靠前的,因此GDP總量最大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天我去了另外一個城市,領導告訴我他們在二類城市人均GDP最高的,我問說人口總數是多少?他說40萬,我說那GDP總量一定不高。如果數據不加工,數據對我們做任何決策是沒有幫助的,如果拿這個數據做決策,就會把自己害了,我們要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信息。


2.信息。我去一家企業,他們說自己是行業第一,我就會問他說第一的位置多久了?他說是12年,我接著說,那你增長嗎?他說最近5年沒有增長,我說那你這個定義有什么用呢?為什么要從數據過渡到信息?沒有處理過的數據,是沒有辦法做價值判斷的。處理過的信息,是否做可以做價值判斷了?還沒。還要再走一步。這一步就是知識。


3.知識。知識是處理過的信息之后再做鑒別產生的。我了解一個城市GDP之后,我還要接著了解它的產業結構,然后做一個經濟整體的價值判斷,這個城市就有知識了,就可以幫助這個城市作出選擇。


你是否擁有知識,需要做三件事:找到真實的來源、你要做處理、你要去鑒別它。你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才可以討論和擁有知識。

 

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有效區分信息和知識。這個挑戰的解決和調整,你需要退回到知識的定義中提到的“知識是屬于你個體的”,當你記住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就能幫你區分信息和知識的關鍵點:你一定要擁有你個人化的信息,然后是對信息有梳理和加工的過程(你需要方法論,自行判斷)。


很多時候,我和人交流的時候,他們總是去轉述別人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理解,那么你還沒有掌握知識。你沒有內化成個人的信息,那么就不具備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


一個人想擁有真正的知識,是不容易的事情,通過技術、互聯網可以掌握非常多數據以及比數據少一點的信息,但是如果你沒有內化成個人的信息以及加工,我會覺得你是一個知識特別匱乏的人。在知識時代,我們反而知識匱乏,太可怕了。

 

我想給大家一個概念:知識流動鏈。怎么把數據加工成信息,然后加上自己的識別和判斷,變成行動,獲得反饋,最后形成智慧。


人類最高的要求就是希望人類具有智慧,智慧形成的過程是一個鏈條的過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會充分擁有更大量的數據,變成認知,落實到行動中。那么智慧會變得特別豐厚,這就是流動鏈條。

 

數據、信息和知識的關系,可以用這張圖來看。你在客觀世界得到的數據,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努力處理成信息,通過你的處理進入你的大腦,然后成為你個人化的部分,屬于你的,你再通過形式化的組合最后指導你的行為,你成為有智慧的個體。


很多人問我到底什么叫智慧?我說,我們用學術性的說文解字的表達方式,“智”,上面是“知”,下面是“日”,也就是每天要知道多一點;“慧”的上面是“雪,下面是“心”,就是讓自己冷靜學習,雙倍吸收,而且這些吸收一定要進入內心,成為你自己的,這個時候你就有“慧”了。你必須不斷向外界尋求數據和信息,但是你必須內化為你自己的價值、判斷。

 

我們來看個小小的案例:我看重大災難中,普吉島的海嘯有一個10歲的小孩竟然救出當時海灘中的100人,他之所以能判斷,是因為他是擁有知識的人類個體,他可以根據數據和現象,經過加工,很快做了一個知識的判斷,因為他擁有這個海嘯的知識,他救了很多人,這個行為,是人類智慧的標志行為。這可以成為對“擁有知識”的完整理解。

 

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人和一本書:懷海特的《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拿來做什么?他有一個觀點對我影響至深,也就是智力發展的三階段論,一個人智力發展一定要經歷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應用階段。


智力發展的浪漫階段:在小的時候,一定要在浪漫階段當中,直觀地去獲取對世界的認識,不需要加以分析,只要想象就行。


智力發展的精確階段:長大之后,一定要精確,所有接納的信息要能夠處理它,這個時候側重的是對信息的分析和正確的闡述。


智力發展的綜合應用階段:當你學到這些,你還沒有完成你的智力發展,要能夠綜合應用前兩個階段,然后再回到第一個階段是事物的浪漫認知階段。


也就是:首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接下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后,又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的問題,也是我的難題:我覺得大家缺失的能力是在綜合應用能力上,我們的浪漫階段也會了,大學畢業后精確階段也會了,但是偏偏不會綜合應用,也就是我們的智力根本沒有開發,這是我比較擔心和煩憂的地方。

 

真正擁有知識,是你把所有東西能夠理解消化,然后你去應用它,經實踐驗證,經過綜合應用后,才有價值。如果你掌握的所有數據和信息是不能用的,而且不能通過實踐驗證價值,你是沒有擁有知識的。

 

我們發現非常多的人討論王陽明,討論“知行合一”,我這里就轉述王陽明的這兩段話:“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如果你不能成為行動,你就不能證明你知道。宋元之際儒學家金履祥所著《論語集注考證》:“圣賢先覺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覺所以效之。”知行合一,才能真的檢驗你擁有知識。


以上是對于個體而言。我一直在組織領域踐行管理,所以不得不說組織如何擁有知識。


第三部分:組織如何擁有知識?
我們非常在意一個組織面對未來的能力。我最近寫了《激活個體》、《激活組織》,就是想說明組織除了要完成績效以外,還要擁有駕馭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這個能力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組織擁有知識。

 

那么組織擁有知識了嗎?德魯克對于這個領域的一個觀點給我巨大啟發,他說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之前知識一直被視為“道”,好像離我們很遠,只有少數人獲得,后來幾乎一夜之間知識變成“器”,和你非常相近,成了一種解決方案、工具和方法,成為了資源和使用的利器,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讓我們要認真對待。


德魯克就開始認真回顧知識產生的過程使得整個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之后巨大的變化,他對前三個階段進行分析:

 

第一個階段,知識應用于生產工具、生產流程和產品創新,從而產生了工業革命。


第二個階段,知識以及被賦予的含義開始被應用于工作中,從而引發了生產力革命。


第三個階段,知識正被用于知識本身,從而產生了管理革命。


我加了一個階段:知識在今天正在迅速成為首要的生產要素,使資本和勞動力處于次要位置,我把這稱之為“知識革命”。


這四個階段的劃分使得整個產業效率、生產效率、管理效率、全要素效率都會產生巨大的改變,那么你的組織要不要擁有知識?

 

現代工業革命需要的要素是把流傳千年的技能和經驗轉化為知識,把工匠的經驗變成方法論和工具,這些方法論和工具,我們稱之為知識,使工業革命的效率比之前的幾十個世紀還要高很多,里面最大的調整就是管理學的開篇《泰勒的管理學原理》。

 

知識應用于工作,使社會生產力快速遞增,每隔18年就會翻一番。當1911年,科學管理原理發表,管理成為科學普及應用到工業產業線的時候,所有發達國家生產力水平都已提高了50倍左右,這是非常巨大的價值貢獻。


事實上,知識是今天唯一有意義的資源,知識已成為獲取社會與經濟效益的一種手段,知識正被應用于系統化的創新。今天,我們難以想象它對生產力的發展會提高到什么程度?今天的知識已經應用于所有的部分,你可以看到:谷歌、亞馬遜、通用電氣、阿里巴巴、騰訊,以前很難想象幾千億、幾萬億銷售額和市值的大規模價值貢獻,但今天它們做到了,就是因為知識的支撐。我們如果想在今天具備競爭力,我希望大家成為知識驅動的公司。

 

一個用知識驅動的組織,像前面提到的這幾家組織,它們在四件事上作出巨大的努力:第一,組織當中要有知識DNA;第二,組織結構通過數據化來驅動;第三,知識鏈和數據流協同開放的伙伴系統;第四,持續創造價值。


你是一個知識驅動的組織,還是職能驅動、投資驅動、權力和資源驅動的組織?

 

我們怎么獲取這樣的組織驅動?我特別喜歡一個人,他影響了日本經濟,就是戴明,他把質量管理帶去了日本,使日本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有巨大的工業騰飛。戴明很強調組織有一個東西,就是深厚的知識系統,由四個元件構成并相互影響:對系統要欣賞(對整體最大化的欣賞);理解所有變動相關聯的知識;要有自己的知識理論;對人類心理知識的理解。它們彼此之間互相影響,然后帶來系統特性,如果一個組織具有系統特性,效率就會非常高。


請你去打造你組織的深厚知識系統。如果你可以打造這個部分后,你就會有很強的競爭力。知識的生產力日益成為經濟和社會成功、整體經濟表現的決定性因素。

 

你的組織是否擁有知識,有兩個事情非常重要:你是否是知識驅動型的組織;你是否擁有系統的深厚知識。


第四部分:怎么實現這件事情?
我給自己三個座右銘,“你的手是比頭高的”是我其中一句。我們所有想的東西必須變成行動,去驗證,通過行動和驗證,知識就是你的,而且會讓你非常有力量。我們應該系統、有組織地利用現有的知識創新知識。

 


在行動上作兩件事情就好了:


第一,不斷有目的地放棄。組織要有目的地不斷放棄,學習新東西不難,難的是忘掉舊的東西,否則你沒有辦法裝進新的東西。


第二,你必須持續地理解外部環境。

 

接下來要做幾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要“過三關”:忘記、借用和學習。


這是我們在組織管理常用的方法,如果想做新業務、新領域,就要求組織過這三關。如果你想進入新的知識領域也是如此,“忘記”這關很難過,要把過去形成的觀念擺脫掉,我會要求自己去放空;“借用”這一關我鼓勵大家使用,希望你去借別人的優勢,會使你非常強大;“學習”這一關是要學習未知,不管學習的是否準確,但你要有學習未知的能力。


我給大家幾個建議:

 

第一,是英國小說家說的一句話給我很大幫助,別人問他小說為什么總是寫得這么好,他說唯有融會貫通;


按照知識的邏輯,首先你應該是鑒定問題,而不僅僅解決問題,別人問我為什么可以做那么多事情?我覺得和時間、和事情無關,很多時候我們忙碌是因為沒有清楚問題,不知道哪些問題是你的,然后所有問題全部都去解決,你肯定非常忙碌,有價值的事情反而沒有去做,這恰恰是我們出問題的地方;


接著,對問題要進行分析,要把數據處理成信息,再對信息加工變成知識,所以一定要做分析,看這是不是你的問題。我在企業的時候,很多事情我會跟同事說你去做就好了,他說他要跟我匯報,我說不用,你去做就可以,他說那出了問題怎么辦?我說出了問題我來幫你擔好了,他要做的就是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這些事情很快處理掉,但如果不這樣,我相信很多事情就解決不掉。


一定要對真實的事情做系統的分析,然后要有方法論。我自己工作的第一個方法論是,我決定去做的任何事情,一定會放上時間,比如跑步、寫書、看書、旅游、見朋友,我每天的每一個小時都是割開的我很少說“一天”這個詞,于是發現1天可以拆成8個小時,做8件事情。如果只按1天算,只能說一個事情。


最后要知道,很多東西你是無知的。所以融會貫通要有這四個動作去做。

 

第二,要想擁有知識,唯有終身學習;


怎么終身學習才能擁有知識?終身學習要有三個能力:基本學習能力、過程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基本學習能力是對純知識、專業知識、存量知識的理解,創造性知識在過程學習能力中出現,包括過程知識、增量知識、跨界知識。而綜合應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能否去驗證你的理解和想象。

 

第三,唯有突破自我極限;


人的自我極限是自我設置的,其中有三個障礙常常被我們忽略:第一,太過自我;第二,我們信仰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是有差距的,我們總認為我們相信的就是真的;第三,你的經驗,如果經驗不變,事情變了,經驗就會成為絆腳石。


德魯克說,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要改變了,過去是為工作、下屬、業績負責的人,未來是為知識應用和表現負責的人。一個人的能力和未來的價值是否勝任社會,恐怕你確實得做改變了。


知識經濟的社會,最不能浪費的是知識潛力的浪費。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接受自我的訓練,獲得深刻的洞察力、遠見,前提就是你是否愿意更寬泛接受所有的東西,然后內化為自己的。你一定要深度介入社會的變化中,然后你才會得到你足夠深的、屬于你自己的知識。


我把我自己喜歡的幾句話送給大家:什么是優秀的人?真正優秀的人,是不斷完善自己的行為,以比別人更高的標準來行動,放棄對自己的過度欣賞,不斷接受變化。

 

理想和現實只需要一個橋梁:行動。想到就去做。我的口頭禪是:去做啊。


人的高度,不是思想決定的,是你的雙手決定的,手比頭高。想在知識時代成為弄潮兒,就要先擁有知識,要擁有知識,就一定要把數據變成信息,信息變成知識,然后通過行動,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聯系客服
  0477—8139987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在线看 | 成人欧美视频 | av国产精品 | 中文视频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自在现线2019 |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久久久亚洲 | 可以免费看黄色的网站 |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 丁香啪啪综合成人亚洲 | 激情免费网站 | 在线观看a视频 | 天干天干夜天干天天爽 | av手机在线免费播放 | 亚洲色图 激情小说 | 亚洲三级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图片 | 亚洲综合第一 | 色婷婷小说网 | 亚洲狠狠插 | 99re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亚洲极色 |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 一本色道久久爱88av |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 不卡av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 | 在线麻豆国产传媒60在线观看 | 亚洲一成人毛片 | 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 | 日韩在线不卡 | 免费国产视频 | 久久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我不卡| 精品丰满人妻无套内射 | 伊人操操 | 欧美日韩一区妖精视频yj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