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了這些經濟學小知識
時間:2018-05-07 04:09 來源:博源集團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總是會忽視一些生活中的經濟小細節;比如:種小麥的農民作為消費者,想要購買其他物品時,沒有覺得其他物品價格都在下降,而只會覺得是小麥價格的下降,而這也是一個經濟學小理論的作用。另外,大家是否有發現,巨無霸漢堡售價最便宜的國家為中國、俄羅斯和馬來西亞,這個又是為何?今天,小編就想為大家介紹一些經濟學小理論。
1
錯覺理論
錯覺理論是指物價水平的變動會使企業在短期內對其產品的市場變動發生錯誤,從而作出錯誤決策。
物價水平下降實際是各種物品與勞務價格都下降,但企業會更關注自己的產品,沒有看到其他產品的價格下降,而只覺得自己的產品價格下降了。由產品價格下降得出市場供大于求的悲觀判斷,從而就減少生產,引起總供給減少。同樣,當物價水平上升時,企業也會沒看到其他產品的價格上升,而誤以為只有自己的產品價格上升了,從而作出市場供小于求的樂觀判斷,從而就增加生產,引起總供給增加。當物價水平變動時,企業產生的這些錯覺會使物價水平與總供給同方向變動。這些錯覺是因為企業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總擁有充分的信息,判斷發生失誤,在長期中,他們當然會糾正這些失誤,但在短期中這些失誤是難免的。
錯覺理論是一種短期總供給曲線理論是錯覺理論。根據這種理論,物價總水平的變動會暫時誤導供給者對他們出售其產品的市場發生的變動的看法。由于這些短期的錯覺,供給者對物價水平的變動作出了反應,而這種反應引起了向右上方傾斜的總供給曲線。為了說明這種理論的作用,假設物價總水平降到低于預期水平。當供給者看到他們產品的價格下降時,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他們的相對價格下降了。
例如,種小麥的農民在注意到他們作為消費者購買的許多物品價格之前,會先注意到小麥價格的下降。他們可能從這種觀察中推論出,生產小麥的報酬暫時是低的,而且他們的反應可能是減少他們所供給的小麥。同樣,工人在注意到他們購買的物品價格下降之前先注意到他們的名義工資下降。他們會推論出,工作的報酬暫時低了,并作出減少他們供給的勞動量的反應。在這兩種情況下,低物價水平引起對相對價格的錯覺,而且這些錯覺引起供給者對較低物價水平的反應是減少物品與勞務的供給量。
2
粘性價格理論
粘性價格理論是指短期中價格的調整慢于物品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
黏性價格理論在近年來,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關于短期總供給曲線的第三種理論,這種理論稱為黏性價格理論。黏性工資理論強調名義工資在某一時期內調整緩慢。黏性價格理論強調,一些物品與勞務的價格對經濟狀況變動的調整也是緩慢的。
這種價格的緩慢調整的產生,部分是因為調整價格有成本,即所謂的菜單成本。這些菜單成本包括印刷和分發目錄的成本和改變價格標簽所需要的時間。由于這些成本,短期中價格和工資可能都是黏性的。為了說明黏性價格對總供給的含義,假設經濟中每個企業都根據它所預期的經濟狀況事先宣布了它的價格。
在價格宣布之后,經濟經歷了未預期到的貨幣供給緊縮,這(正如我們所學過的)將降低長期的物價總水平。雖然一些企業根據經濟狀況的變動迅速降低了自己的價格,但還有一些企業不想引起額外的菜單成本,因此暫時不調整價格。由于這些滯后企業價格如此之高,所以它們的銷售減少了。銷售減少又引起企業削減生產和就業。換句話說,由于并不是所有價格都根據變動的狀況而迅速調整,未預期到的物價水平下降使一些企業的價格高于合意水平,而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價格壓低了銷售,并引起企業減少它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3
波斯納定理
波斯納定理是由著名的法律經濟學家理查德·A·波斯納提出的,該定理是指如果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權利應賦予那些最珍視它們的人。理查德·A·波斯納提出的法律的經濟分析進路(即用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法律問題),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假設條件的基礎之上的:
(1)行為人的行為是他們在特定法律條件下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的結果,當事人對一定權利的不同估價是其交易得以進行的原動力;
(2)法律制度在運行中會給當事人帶來收益和成本,故可用最大化、均衡和效率來評價法律行為;
(3)財產權利界定清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制定使權利讓渡成本比較低的法律,可促使資源流向使用效率高者手中,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波斯納定理還有一個推論,亦即其對偶形式:“在法律上,事故責任應歸咎于能以最低成本避免事故而沒有這樣做的人?!?nbsp;“波斯納定理”的實質是:在權利和義務的安排上,要求體現“比較優勢原理”。經濟主體在風險偏好,信息擁有量,財產擁有規模和決策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別的,這些差別作為約束條件影響著權利的運作成本。因此,按“平等競爭,能者居之”的原則分派權利和義務,是一種體現效率標準的權利安排。
4
漢堡經濟學
漢堡經濟學是指以巨無霸指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經濟學。
依據購買力平價理論,自1986年開始,倫敦《經濟學家》(Economist)雜志已經連續22年發布了“巨無霸漢堡”貨幣指數。
顧名思義,在這個指數中,該刊選取了麥當勞連鎖店中的巨無霸漢堡作為購買力平價參照物,并假設它在全球所有地區的售價一樣,由此來決定各國貨幣比價。選用巨無霸漢堡作平價參照物有兩大好處:一方面,麥當勞在全球120多個國家開有分店,巨無霸漢堡的組成原料和工序在世界各地基本沒有變化,可以保證同質同量。另一方面,巨無霸漢堡雖只是一件商品,卻包含了多種原料和勞動,如面包、肉類、調料和人工制作,因此也可以把它的價格看作一種綜合指數。
《經濟學家》提供了一個公式,S=P/P',其中S表示匯率(一美元可兌換多少本國貨幣),P代表本國巨無霸的價格,P'代表美國的巨無霸美元價格。因此本國價格的上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于美元貶值。這個公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快速而又方便的預測本國貨幣是否貶值的方法。但是這是一個新穎的卻頗富爭議的方法。
2002至2007年的《經濟學家》“漢堡包經濟學報告”指出,巨無霸漢堡售價最便宜的國家為中國、俄羅斯和馬來西亞,在這些國家巨無霸漢堡標價一般低于1.8美元(在美國一個漢堡3. 1美元,在中國目前約為1. 7美元),表明這些國家的幣值被嚴重低估45%以上。
售價最高的國家包括挪威、丹麥、瑞士和瑞典,這些國家的幣值被高估了30%到80%。大多數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貨幣相對于美元被低估了30%- 50%。這就意味著,那些匯率與巨無霸漢堡匯率近似的貨幣(如韓元)相對于其他新生經濟的貨幣就被高估了。由此似乎也不難理解為何人民幣近期面臨著強大的升值壓力。但另一方面,這種匯率差異不見得完全是匯率政策的產物,而是源于各國不同的生產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