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懂區塊鏈,你就out了
時間:2018-01-18 16:38 來源:區塊鏈究竟是什么?
區塊鏈是一個由不同節點共同參與的分布式數據庫系統,是開放式的賬簿系統(ledger)。
它是由一串按照密碼學方法產生的數據塊或數據包組成,即區塊(block),對每一個區塊數據信息都自動加蓋時間戳,從而計算出一個數據加密數值,即哈希值(hash)。
每一個區塊都包含上一個區塊的哈希值,從創始區塊(genesis block)開始鏈接(chain)到當前區域,從而形成區塊鏈。
看了上面的描述,你也許依然不之所云。
但下面這個例子也許可以讓你更加清晰的理解“區塊鏈”這一概念,并且抓住“區塊鏈”應該讀懂的重點!
在沒有微信之前,我們是怎么組飯局的?
所有的人都給一個叫班長的家伙打電話,告訴班長你要參加飯局的信息, 然后班長用個“賬本”來記錄這些信息,這個叫“中心化賬本”。
這個有很多問題,但是在沒有微信之前,我們的確大部分時候是這樣做的。
但有了微信之后,我們通常用“微信接龍”的方式進行召集和記錄。
比如,有個人發了一個帖子召集大家參加飯局,每個人在上一個人的發言后面累加一個序號并加上自己的名字,最后能記錄全部的報名人員和人數,如下:
1張XX
2陳XX
3吳XX
4劉XX
……
微信組局中的“接龍發帖”,對應在區塊鏈中的概念即“鏈式數據結構”。
微信組局中的“規則:每個人發帖=上一個帖子內容+下一個編號+自己名字”,對應在區塊鏈中的概念即“共識機制,根據嚴格規則和公開的協議形成”。
微信組局中的“規則定下來后,大家自發登記”,對應在區塊鏈中的概念即“去中心化,沒有任何單一用戶能夠控制它”。
微信組局中的“在微信群里登記情況”,對應在區塊鏈中的概念即“點對點對等網絡”。
微信組局中的“只要聯網就能得知最新進展”,對應在區塊鏈中的概念即“博弈機制”。
微信組局中的“為了形成N個人的報名記錄,至少要有N個人發N篇帖子,并且群友手機都有存檔”,對應在區塊鏈中的概念即“分布式、多點備份、高冗余”。
微信組局中的“每篇帖子大家都能看見,更新的記錄是否數字錯了,人重復了,每個人都可以檢查”,對應在區塊鏈中的概念即“共享賬簿”。
微信組局中群里的人大都認識,各有各的名字/代號,在區塊鏈中則“通過非對稱加密技術保證陌生人可信”。
區塊鏈如何拯救信用危機?
在部落時代,或許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會被打成熊貓眼,而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為什么大家愿意去相信遠在千里之外的一個賣衣服的商家,并且給他付款呢?
因為在這個交易過程中,我們把信任托付給了國家機構或者大型企業,我們和賣衣服的人之間仍然是不信任的,但是,由于國家或大型企業的背書,我們愿意讓其做個見證,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增加互信的方式。
在那么多讓人們增加互信的辦法中,有一種拯救信任危機的利器正是區塊鏈。區塊鏈是比特幣金融系統中的核心技術,它的實質是一個不斷增長的分布式結算數據庫,能完美解決信息系統中的信任危機。
它起源于下面的問題:你憑什么相信一個陌生人?別人憑什么相信你?
區塊鏈用算法證明機制來保證這份信任。借助它,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信任的環境下自動安全地交換數據。與費時費錢的其他工具技術相比,它能實時自動撮合、強制執行,而且成本很低。
與其相信人,不如相信技術。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是一種智能化信任。我們舉個例子,洪都拉斯政府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了一套新的房地產契約登記和交易制度,因為之前洪都拉斯一直動蕩,政府工作人員偷懶,以致登記不詳或記錄丟失,這類糾紛在全球都很普遍。有了區塊鏈技術的安全加密保駕護航,人們就不用再擔心政府腐敗會導致自己的產權被篡改了。
未來,數字化的信息都可以加入區塊鏈。只要能入鏈,信息產權就可以明晰,就可以設定保護條件,就能自動發起和強制實施交易合約,你也無須擔心信任驗證和信任的執行,因為區塊鏈都幫你實現。
2015年,有一家P2P公司把所有的規則都一起打破,它起于亂世,卻死于瘋狂的擴張和令人瞠目的犯罪手段,震驚了整個中國,這家公司的名字叫作e租寶。
在被調查之前,e租寶在各大衛視黃金時間進行了大量的廣告投放,相當于利用公信力對具有高風險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背書。當一群缺乏投資知識的投資人遇到了一群沒有敬畏之心的投機者,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人與公司、公司與公司之間的交易需要公信力提供支撐。公信力意指在社會生活中,公共權力面對時間差序、公眾交往以及利益交換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公平、公正、公開、人道、民主與責任的信任力。當前社會,公信力一般由政府、國家機關或政府授權的第三方組織來提供。
區塊鏈技術可以很好地滿足公信力需求,并把公信力抽象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而不是由政府或第三方組織掌控的存在,形成政府、大眾、區塊鏈與公信力互相監督的“公信新格局”。
信任是建立在區塊鏈上的,而非由單個組織掌控,從而公信力可以被多方交叉驗證與監督。
未來,區塊鏈都有哪些應用場景?
區塊鏈有三個基本階段:
區塊鏈1.0階段,電子貨幣,包括比特幣、瑞波幣等等。電子貨幣階段可以做最簡單的去中心化交易。
區塊鏈2.0時代,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處在的時代,以區塊鏈為重要標的的階段,最重要的是智能合約、數字資產還有去中心化的各種商業應用,包括認證、支付等。
區塊鏈3.0階段,是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形成的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社會網絡,如果能夠達到這一點,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形成社會的信任關系,從而使整個社會運行成本大幅下降。
區塊鏈技術一旦走進大眾的視野必將帶來一種趨勢。我們來看看區塊鏈在未來的運用場景吧...
銀行金融業:世界經濟論壇金融服務行業主管GianCarlo Bruno在該報告聲明中說,“區塊鏈技術不再是金融行業的邊緣領域,而是會占據核心位置”。該報告估計,全球約有80%的銀行將會在明年啟動分布式賬本項目。
巴克萊銀行和以色列一家初創公司日前共同完成了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貿易交易。通過區塊鏈技術,傳統需要耗時7至10日的交易處理流程被大幅縮短至僅不足4個小時。
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各大銀行會在區塊鏈基礎上發行加密貨幣,股權市場會通過區塊鏈加強股權管理,貨幣、債券、股票的清算也會通過區塊鏈解決方案進行。
商業積分:積分是一種商家為了吸引用戶二次消費的營銷手段,當前的積分體系下,每個商戶都是獨立的,商戶之間的積分體系也是孤立的,對擁有積分的用戶來說,所在商戶提供的商品沒有兌換欲望,用戶積分消費的觀念很難形成,積分幾乎是沒有價值的;對商戶來說積分無法帶來二次消費,且還需要費時費力建立積分發行與兌換體系,花費巨大卻達不到營銷的效果。
一家叫摩令技術的公司正在利用其區塊鏈為基礎的技術為銀聯商務提供的積分平臺,可以實現“通換、通兌”,幫助用戶自由兌換積分合理消費的同時,刺激用戶的積分消費欲望,挖掘積分背后所隱藏的經濟效益。
投票系統:很多商業機構正在積極的打造區塊鏈投票系統,全球證券交易巨頭納斯達克于今年2月宣布,它正在開發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股東電子投票系統。
納斯達克首席執行官鮑勃·格雷菲爾德(Bob Greifeld)宣布“我們打算將代理投票放置在區塊鏈上,在這種不可更變的總賬系統上,人們可以用自己的手機進行投票,并永遠記錄于區塊鏈之上。”想象一下,如果今年美國大選運用了區塊鏈技術系統,美國人可能就不太會擔心選舉舞弊而選擇人工重新計票。
能源系統:美國的能源公司 LO3 Energy 與比特幣開發公司 Consensus Systems 合作,在紐約布魯克林Gowanus 和 Park Slope 街區為少數住戶建立了一個基于區塊鏈系統的可交互電網平臺 TransActiveGrid。
平臺上每一個綠色能源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可以在平臺上不依賴于第三方自由的進行綠色能源直接交易。包括碳排放的交易也可以在全世界的網絡上進行。
打車服務:uber的出現改變了我們出行方式,但在歐洲很多國家uber是非法的,他們認為uber的出現破壞了出租車的市場規則。
有家創業公司在利用區塊鏈做真正的去中心化拼車,做法就是發明了一種幣,司機只要把自己的資源貢獻出來就可以獲得這一種幣,其實就像挖礦一樣的。實際上就是這些出租車司機擁有這個公司的股份。理性的解決了uber在歐洲市場面臨的問題。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日趨成熟,未來的網絡安全、銀行業、支付轉賬、選舉、股票交易、司法公證等都會用到區塊鏈技術。
當然,區塊鏈的技術發展不會一蹴而就,這些應用場景的真正使用也需要其他各種條件的跟進,包括法律、模式、運營、使用習慣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