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的愿景與挑戰
時間:2017-12-04 16:33 來源:近日,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弗里曼講席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主任李稻葵做客“人文清華講壇”,與上千名現場觀眾分享了中國經濟新時代的特點和新愿景,以及要用怎樣的新思維來迎接這一嶄新的時代。
李稻葵教授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和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201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1985年作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首屆本科畢業生獲學士學位,1992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發展經濟學、公司金融、國際經濟學、中國經濟。李稻葵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經濟發展模式及制度變遷研究,在財政、金融、公共住房建設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李稻葵教授演講當天,場外數十萬觀眾收看了在線直播。
在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李稻葵教授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分析了中國經濟新時代的特點和面臨的諸多挑戰。面對國際社會唱衰中國經濟的輿論,他認為不僅要講好中國的故事,更要研究出中國自己的理論?!袄碚撋喜蝗?,理論講不圓,在國際上、在政策發展問題上永遠要吃虧。我們的使命是推動中國的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理論的創新,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清華的使命?!?/span>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
這張照片是經管學院校史紀念館里必須要有的,是經管第一屆本科生即1980年班的合影。照相我從來都喜歡站在最邊上,所以經常編輯人員把我那邊給切掉,因為實在是不好看,最邊上就是我。
我特別感激清華,我的人生完全是被清華所改變的。37年前我是跌跌撞撞進的清華,再考一遍肯定進不來了,清華現在的名氣比我們37年前可大多了。我高中時,四川當時是人口最大的省,我們那個專業一共招兩人,我們同一所高中就有一個分數比我高的同學報了同一個專業,清華肯定先錄取他,頂多就留下一個名額給我。我到現在有時候還做惡夢,我覺得清華怎么會錄取我?!
當年入校以后,為了了解大家的數學水平,舉行了一個數學摸底考試,我特忐忑,是不是清華要把一些考試不太好的同學給踢出去???我很緊張怕會被踢出去。所以我非常感激清華,當時讀清華的時候照相站在邊上,從來沒想到能夠來清華的新清華學堂跟大家交流。反過來想,我覺得清華當時錄取我恐怕也不虧,為什么不虧呢?沒讓老師們操心啊,也不用什么重點培養,沒占用學校的寶貴資源。
今天跟大家交流這個話題大家可能比較關注,就是新時代的中國經濟有什么特點、有什么挑戰,需要怎樣的新思維,這是我們十九大剛剛勝利閉幕之后大家特別關心的一個重大話題。
中國經濟新時代三大特點
中國已經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我總結了三個比較有意思的新特點。
1. 超大規模的實體經濟
產品量巨大
第一個特點看這張圖,這么多共享單車幾乎是一夜之間蹦出來,它反映了中國人生產自行車的能力是很強的,甚至過剩。事實上咱們國家自行車的生產量在全球至少占了一半,而且生產能力還用不完,所以中國經濟的第一大特點我總結是:超大規模的實體經濟。
這張圖畫的是中國、美國、日本這三個經濟體刨除服務業,包括刨除金融業、律師服務業等,非常實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產品的產量。藍線是中國經濟,實體經濟規模5.5萬億,遠遠超過美國。2001年,本世紀初時,美國的實體經濟是咱們的3.7倍,日本的實體經濟比咱們還高一點。但現在,咱們實體經濟的規模是美國的1.3倍,不是多一點兒,而是比他多了30%,而日本整個經濟的規模,自從2010年被中國超過之后,現在只剩下不到中國的一半。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一點。
事實上與“一帶一路”類似的想法,美國當年的國務卿希拉里早就提出來了,比咱們習主席還早幾年提出。但是,假如美國人搞一個新絲綢之路,他怎么玩呢?肯定給不出產品,給不出水泥、鋼鐵,他們也肯定不到哈薩克斯坦修鐵路,他們也許會說:“我給你點錢吧,你拿我們的錢買哈佛大學的咨詢吧!”他的實體產品產量遠遠低于中國。
儲蓄過剩帶來管理挑戰
第二個特點,咱們的儲蓄非常多。
我們經濟管理學院團隊花了13年時間,研究了北宋、明朝、清朝的經濟結構、經濟規模,發現從北宋到明朝、到清朝,增長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當時儲蓄好的年份是3%,經常是負儲蓄,為什么?打仗了,來了災年了,為了保命把耕牛殺掉吃,那是負儲蓄。所以今天中國經濟儲蓄非常多,儲蓄非常重要,它是經濟增長之源。
日本人當年怎么興起的,1868年才開始搞明治維新,1894年就開始和中國打仗了,1895開始搞《馬關條約》了,割走了臺灣,當時我們《馬關條約》賠給日本的銀兩,相當于日本每年財政收入的6.8倍,的確對日本當年的工業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日本經濟學家仔細分析,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當年日本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外擴張。
但中國不是這個情況,中國靠的是儲蓄。誰在儲蓄?相當一部分是老百姓。
這張圖上是一個江蘇的公交車司機,收入不算高,公交車司機也不可能去貪腐。但人家有寶馬夢,有了錢不吃、不喝、不去卡拉OK、不去網購,就是攢了存銀行,最后買了寶馬車。整個買寶馬車的過程就是一個儲蓄過程。中國的儲蓄一大部分是百姓辛辛苦苦攢出來的,我們沒有對外擴張,我們并沒有搶別人的東西,不像當年日本。
另外股民朋友也是中國儲蓄的重要貢獻者。從本世紀初到現在,股市高高低低,這17年,大概平均每年3%左右的回報率,不算高。為什么股市起不來呢?原因非常多,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上市公司掙了錢不分紅,我們的分紅率在全世界幾乎是最低的。上市公司事實上掙了很多錢,用行話說是企業未分配利潤。還有其他沒上市的公司,他掙了錢不分配利潤,也是中國經濟的重大儲蓄來源。這稱為企業儲蓄。事實上企業儲蓄的比重比百姓的儲蓄還多一點,中國整個的國民儲蓄一半以上是企業儲蓄。
我們不僅儲蓄高,而且這個儲蓄在國內還沒有用完。盡管現在中國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比率非常高,增長速度一般都超過整個GDP增長速度。比如去年,去年是經濟增長速度不算快的一年,但是我們的固定資產增長速度也超過8%。盡管很多人批判中國經濟投資過度了,但是還是沒有用完我們的儲蓄。怎么辦呢?資金出國了,一部分借給我們的“窮兄弟們”,比如我們去埃塞俄比亞修鐵路,并暫時獲得他的經營權,這資金也是來源于整個中國人民的儲蓄,是對外的、未來的現金流的索取權。
此外,中國的百姓,一年1.2億人次出國旅游,接近咱們人口的1/11。中國百姓有相當一部分出國去買房子,這個本質上也是中國儲蓄的外流。
儲蓄在經濟學里有一個簡單的統計方法。過剩的儲蓄通過什么形式消化?一定是我們的產品自己老百姓不愿意消費了,出國去賣了。所以每年我們都有經常賬戶的順差,這基本上可以理解為貿易順差。比如說美國人買我們的外貿產品,我們并不是白給,通過交易我們獲得了美元。這個美元就是我們對美國人的房子、企業、他的其他金融產品的未來索取權。所以我們過去十幾年都在不斷累計對美國的、對其他國家的索取權,這個總額在過去這十七八年累計達到2.8萬億美元。2.8萬億美元可以買兩個澳大利亞的股票市場,英國的股市基本上可以買下來85%,美國的紐交所股票能買15%。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這么龐大的經濟體,這也是很大的挑戰。這筆錢,2.8萬億美元之巨,對我們國家的經濟決策者,不管是企業家還是政府而言,都是巨大的壓力。如果管不好,如果投資失敗了,就等于浪費了人家的血汗錢,那我想我們的后人一定會罵我們的,所以要正視這個挑戰。
2. 要素相對成本的大逆轉
新時代的第二個特點,是要素相對成本的大逆轉。
勞動力價格上漲,但資本和資金相對充足
現在一些重要的電器生產商已經開始用無人車間,見不到人,全是機器。再比如現在方興未艾的快遞業,20年前送快遞,一定是磴著三輪車,現在是汽車、廂式火車,不比美國的UPS差。無人車間的使用說明中國的資本量現在大幅度上升了,每一個工人的背后跟著機器、跟著設備,跟著勞動力的工具大幅度上升了。
中國經濟過去十幾年,勞動力幾乎沒有增長,但是,資本存量,就是設備,是300%以上的增長,可以發放貸款的銀行資金,也就是存款,漲得更快。當然現在國家管控金融風險,不許亂貸款,但是原則上這是可以用來貸款的量。如果算上貸款,那就是7倍以上的增長。這說明勞動力貴了,但資本已經不貴了,這就是中國經濟新時代的一個重大特點,我們已經不是一個資本和資金短缺的國家,相反我們是資金和資本相對充足的國家。
同樣的,土地價格,過去十幾年翻了一番,土地價格上去了,資本的相對成本下降了。此外,環保的成本也上漲了。我小時候喜歡汽車,就喜歡聞汽油味,看到煙囪冒煙,覺得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現在情況不同了,我們更需要藍天、白云,所以環保的標準上去了,所以大量高污染的工廠要被炸掉。
獲得技術已經不難,資本不再短缺
還有什么有意思的變化呢?現在京東已經在試驗用無人機送貨,這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中國經濟的技術獲得能力已經很強,技術不再那么昂貴。這張圖反映的是中國現在的專利量,中國現在發明專利的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中國現在獲得技術已經不難,資本也不再短缺,這給許多投資人帶來了難題,以前拿著錢,一個技術買下后可以壟斷若干年,現在資金不缺,相對而言技術成本也降低了,所以投資人的日子現在不好過。
3. 國民的需求高端化、多元化
中國經濟目前的第三個特點是,進入新時代,國民的需求高端化、多元化。我們小時候都是像養豬似的養大的,現在一個孩子兩三個月嫂看著,高端需求明顯多了。
高端需求國內滿足不了就出國去消費。美國有個“黑色星期五”,11月第三個星期四,過完感恩節,早上買東西,門一開,中國的旅游者排在第一個,爭著往里沖,保安拿著對講機喊:“不得了了,注意安全?。 边@就是中國消費者給人家的沖擊,這也是高端需求國內或沒有滿足、留不住的一個挑戰。
現在寶馬汽車全球最大市場在中國,超過了美國的使用量,他們在中國市場上熱賣的車型是中高端車型,而在美國反而是低端車型。這反映出中國的消費在升級,中國的消費已經占到了GDP的47%,每年能夠上升0.7%至0.8%,消費這幾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
怎么能夠滿足高端需求,從而讓經濟升級,而不是把他們推給國外?怎么能夠讓產業升級,把這些不斷升級的需求留在國內,讓中國經濟不斷成長?這是我們中國的挑戰。
中國經濟新愿景:2020,2035 和 2050
中國經濟的未來怎么樣?十九大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非常雄偉的、非常值得期待的藍圖,我們把他翻譯成經濟學的語言,描繪一下。
1. 2020年收入水平提高
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元
第一個節點,2020年。經過我們清華團隊最近的測算,按照2016年的美元計算,2020年我們人均收入應該能夠達到1萬美元,非常接近世界銀行所定義的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即1.2萬美元。
當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遠不止收入水平這一項。2020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們的人均收入將會達到美國的27%至30%左右。人均1萬美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坎,全球人口70億左右,全球GDP約70萬億美元,所以平均每個人1萬美元。因此到了2020年,我們中國人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沒有拖全球經濟發展平均水平的后腿,我們邁入了平均水平之上。
全球的發展是極其不平衡的,高收入國家的水平很高,但是有大量的地區,包括非洲的窮兄弟是很窮的,兩極分化。所以2020年,當我們人均收入達到1萬美元時,可以使全球不平衡的格局大大改善。
全面消滅貧困
2020年絕對不止是收入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消滅貧困,從過去非常貧瘠的農村,要轉向現代化的比較富裕的新農村。
2020年還要解決老百姓的看病難等民生問題。
為了2020,我們要努力。
2. 2035年發展水平進入中大型國家30強
第二個節點,2035年。2035年,十九大描繪的藍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層面上而言,我們就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了,發展水平進入中大型國家30強,而且人均GDP將達到美國的50%。這個意義很重大,按一般的發展規律,只要人均GDP到了美國的50%,經濟就比較穩定,而且我們人口是美國的4倍,所以經濟總量就將是美國的2倍以上。
到2035年,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將跟西班牙差不多。老百姓收入水平高了,心態也變了,不那么著急了。所以2035年,國家提出現代化,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水平的提升,還有民主、法治、百姓的文明程度以及百姓的心態,都要跟上,這非常值得我們期待。
3. 2050年發展水平進入中大型國家20強
第三個節點,2050年。2050年,發展水平進入中大型國家20強,人均收入和法國差不多。人均GDP應該至少達到美國的70%,GDP總量是美國的2.8倍,這是一個很大的發展前景。當然2050的發展絕對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社會不斷進步,我們的法治、民主、文明建設得更加美麗。
2020、2035、2050,這些美好愿景的算法,會不會太樂觀了?其實這個算法我是非常保守的。比如達到前面所說的那幾個標準,只要我們在前面的13年按照5.5%去增長;然后接下來的10年按4%增長——4%是最近金融危機爆發后韓國的發展速度,不算很高;然后再接下來最后那10年按3%增長——3%不算什么,美國也有幾年增長速度達到3%;按5.5%、4%、3%這個標準區間發展,不用著急,一定能夠達到這幾個讓我們非常期待的發展愿景。
中國經濟新時代六大挑戰
習總書記講得非常好,非常重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絕對不是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能夠實現的,一定要做出艱苦付出的思想準備。哪些地方需要我們艱苦付出呢?我們未來的挑戰是什么呢?我們新經濟的發展需要一些新思維,有幾個方面可能是需要特別關注的。
1. 金融危機堅決不能有
拉美、東南亞式的國際收支危機
最重要的一點,金融危機堅決不能有。
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危機,經濟發展可能倒退十幾年。當時的韓國,金融危機爆發后砸鍋賣鐵,老百姓金戒指都賣了,非常牛的韓國第一國民銀行也賣給了美國的私募股權公司。所以金融危機一來,整個金融體系會傷元氣,好的企業也得不到融資。當年泰國也是這個情況,金融危機來了,泰國貨幣大幅度貶值,好的公司得不到融資。
金融危機到底會以什么形式在這些國家出現呢?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自己沒錢,借了很多錢。別人忽悠,“你經濟發展情況不錯,我利率很低,借給你吧?!崩∶乐迖?、當年的東南亞國家包括韓國都是這個情況,別人忽悠他們,借錢給他們。但是,之后債主們突然就變臉了:“好像經濟不太靠譜,你的企業好像競爭力量不太行,你的政治制度沒搞好,我不跟你續約了。”甚至說:“你把錢提前還給我吧!”拉丁美洲反反復復的金融危機就是這么產生的,這種我們稱之為國際收支的危機。中國出現這種危機的可能性不太大,中國是儲蓄大國,我們從外面借錢是非常謹慎的。發改委有一個外資利用和境外投資司,地方政府和企業借的每一筆大額外債都是它審批,這樣的嚴格管理確實有一定的必要性。
必須提防2008年美國式金融危機
但是我們必須提防第二類金融危機。第二類金融危機有點像2008年美國式的金融危機——金融體系自己沒搞好,金融體系過分貸款、過分投資,于是產生了一大堆不值錢的金融資產,短期內你買我的、我買你的,自娛自樂,覺得還不錯,突然一天金融危機就來了,覺得金融資產不靠譜,都去拋售,這一拋售資產價格下降,很多借了錢買資產的公司破產,一破產金融體系就開始縮水,金融體系一縮水實體經濟跟著倒霉。
舉一個例子,美國發生金融危機時,2008年9月份,做實體經濟而且本身經營很穩健的福特汽車廠發不出工資了,美國福特汽車廠每次發工資手里沒現金,因為4S店的汽車錢還沒有到,必須去市場上發票據,金融市場出問題,票據發不出來,結果工資發不出來了。當時很多人懷疑福特汽車廠也會倒閉。
金融危機的第二種情況是,金融體制出了問題,貸款不利,投資決策不利,你吹了泡沫,當時金融從業者過分地激動,自娛自樂,突然一下子就完蛋了。很有意思,金融危機一般發生在秋天,1987年10月份,美國股市星期一跌了22%,這次是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產。1998年9月,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也是在秋天。他們當時認為美國國債收益率相對東亞國家會下降,但是賭錯了。有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參賭,也都賭錯了。
金融危機千萬要不得,我們必須警鐘長鳴,加強監管。我們國家對這個問題非常清醒,十九大報告里面專門強調,一定要嚴防系統性的、區域性的金融風險。2017年7月份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關鍵詞就是“穩定”,不能發生風險,這是底線,堅決不能突破。日本的問題也是在此,上世紀90年代末,資產泡沫破裂以后,到今天都沒有翻過身來。
中國目前的主要金融風險是流動性太大
中國目前的主要金融風險是流動性太大,大量的金融資產以流動性很強的存款和現金的形式存在,約合23萬億美元,而我們央行手里只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按照現在的換匯制度,只要有5%的中國人不相信中國的金融體系,準備要出國,我們的金融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我們資金跨境的流動恐怕都需要管理,絕對不能聽一些所謂的國外主流學者、經濟學家的忽悠,這條線是不能碰的。如果我們把這些銀行存款和現金逐步轉換成老百姓持有的公司債和國債、地方債,使流動性下降,那會稍微好一點。
2. 大國發展思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第二件事情,要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發展不平衡有很多表現,包括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他們和經濟發展不配套。
就經濟層面來講,我們現在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北京有像央視大樓這樣的現代化的建筑,但這些現代化的建筑被包圍在霧霾之中,300公里之外唐山的鋼廠冒著煙在生產鋼鐵,全國23%焦炭的生產分布在北京方圓500公里范圍之內,霧霾問題沒有才怪!這是一種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必須是京津冀一體化。
這張夜晚燈光圖反映了江蘇和安徽用電量的差異。這兩個省緊挨著,情況完全不一樣。江蘇省是全國人均GDP最高的省份之一,人均GDP是安徽省的2倍以上;安徽省人均GDP全國倒數第六,這就是中國經濟,不平衡。
怎么能夠平衡起來呢?不要害怕這個現象,不平衡恰恰是增長的潛力,就是要讓那些短期內還沒有發展起來的地區發展起來。事實上安徽省正在崛起,兩年前李克強總理把德國的總理默克爾請到了自己的老家安徽省,舉行了兩國總理的會談,就是要給德國的領導人看一看安徽省蓬勃發展的局面,現在安徽增長速度確實是非常快。這就是我們大國發展的潛力,歸根結底怎么彌補發展不平衡?經濟層面上講,資源,尤其是生產力要素,要流動起來:或者資金帶著技術從江蘇流到安徽,或者是人口從安徽逐步挪到江蘇省,我們作為大國不像當年的韓國、日本,他們的起飛完全靠出口,我們大國就有這個流動的優勢。所以發展不平衡的地方既是挑戰也是增長點。
3. 提高勞動力素質
第三個挑戰可能更加長遠,即勞動力素質問題。現在北京快遞員的平均月收入大概比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生包括金融系畢業生的起薪多1倍。但是我也挺擔心他們的,他們是最應該有憂患意識的群體。因為未來社會的競爭主要是勞動力跟勞動力的競爭,同樣的裝配線,同樣的流程,中國的勞動力能不能干得比意大利強,能不能夠讓工廠的生產能力留在中國,而不是去意大利或者匈牙利,這是關鍵。說到底,勞動力要提高生產效率,工作能力要提高,單位時間要效率上去,你不能說周末不休息了只加班,那種模式不可持續。效率上不去,還是拼不過人家,德國人從來不加班,但他們生產的汽車全世界受歡迎,盡管成本高,但是質量好。所以未來中國要實現2035、2050的愿景,勞動力的技能一定要提高,一定要對標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僅僅對標東南亞,對標印度是不行的,他們已經落在我們后面了。未來,快遞小哥、在工廠里打工的這部分人能不能夠操縱機器,能不能夠適應未來的柔性化生產,這是關鍵。
未來還有一個競爭,就是人跟機器的競爭,會不會出現一個科技陷阱呢?快遞小哥們會不會被以后的自動送快遞的機器和車取代了呢?十年內恐怕很多快遞工作就被機器取代了,屆時上百萬的快遞小哥怎么就業呢?一定是教育、教育、再教育。不能說給快遞小哥一點錢,就能夠讓他過好日子,給錢、給補助是不行的,人不工作、不參與社會的活動,他再有錢也不舒服。所以一定要提升勞動力的素質,適應未來需要。
另一個前景就是提升未來的人跟人之間的服務能力。我不相信人工智能能夠代替養老院的護士照顧老人:護士得跟老人交流,她得會背唐詩宋詞,得會講點國外的事,她還得負責對老人心理進行安撫。未來心理咨詢師會是重要的行業,這也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這就是人跟機器的競爭。今天我們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是42.7%,至少數量上是很高了,質量也不差。清華大學的工科,連續很多年都被美國人排到第一,超過MIT。我們清華培養的工程師,畢業就可以干活,工資也遠遠比美國人的低。
但是我們現在短板在哪里?在高中階段的教育。現在初中畢業的一大批勞動者,包括快遞小哥,收入很高,大量的學生初中畢業趕緊去就業,沒有耐心讀高中。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飯碗很快將被機器替代,還沒有意識到必須轉變工作方式,所以政府要做點對應的政策,要求他們在學校里多學幾年,要多學點軟的技能,包括心理學、歷史、外語等內容,這才能夠適應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
在這個問題上也需要政府與市場同向使勁,比如說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在未來幾年內迅速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同時政府也必須給相關的家庭提供經濟激勵,讓這些家庭和孩子有經濟動力去讀書,而不是在初中畢業后就進入工資日益高漲的打工大軍。企業也必須有激勵,多雇傭短期來看工作能力并沒有迅速提高的高中畢業生,而不是簡單的年輕的初中畢業生。
4.合理應對老齡化
第四個挑戰是如何應對老齡化。人口老齡化,這是中國特色,根據聯合國2015年的預測,205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3.6億,約占人口的25%。這是一個重大課題。一定要通過制度創新、政策創新來解決。最好的前景是,有工作能力還可以繼續工作兩天,現在我們這批60后總的來講比我們父母那一輩身體健康一點,到我們60多了還愿意工作,就別強迫我們退休,愿意干就干,這是第一種最好的情況。不愿意干,高高興興的也行,別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可以跳廣場舞去,建議專門設置老年活動區,給老年人娛樂用,這是第二種機制設計。
根據北京大學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到了2050年有接近1/4的家庭只有一個人。一個人生活,如果身體健康還好辦,最怕的是健康出問題,長期住院,給社會、給家庭帶來包袱。所以一定要健康。清華大學高度重視體育,這很好,但體育好不等于健康。人生應該三件事都得搞好:第一,智商要高。第二,情商要高。第三,“健商”要高,要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健康。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其實不容易,僅早睡早起這一件事,很多人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所以“健商”很重要。
5. 新型開放發展戰略
第五個挑戰來自于新型開放發展戰略。中國經濟儲蓄高,所以必然要走出去投資。投資的學問很大。投資,不僅不能浪費我們老百姓的血汗錢,要獲得好的回報,而且要對世界做出新貢獻?!耙粠б宦贰钡哪康木褪怯煤梦覀兊氖S鄡π睿С种苓呇鼐€還沒有發展起來的兄弟國家搞建設,讓他們跟中國經濟一起往上走。所以2035、2050不僅僅是中國夢,恐怕也是一個世界夢,這是非常重要的。
海外投資,不能僅僅把儲蓄配置在美國資產上,不能像當年日本一樣,匆匆忙忙一窩蜂出國購置資產,那樣一定會吃虧的。安邦曾斥資19.5億美金購買華爾道夫酒店,有一次我問華爾道夫曾經的老板:“你坦率告訴我,你有沒有多賺中國人的錢?”他說:“我確實多要錢了,如果不多要錢對不起我的股東啊!”多要多少錢呢?大概是未來四五年他們賺不到的錢??傊蟹蕉喔跺X了。所以走出去投資一定要謹慎,一定不能錢多、人傻,不能被世界笑話。進行商業談判的時候,有時候多給人家錢,別人反而會瞧不起你,會認為你傻,認為你不精明。
6. 從中國故事到中國理論
如何從中國故事上升到中國理論是我們的第六個挑戰,這是我特別要強調的一點。
中國發展起來了,世界不理解,覺得中國人耍賴了、中國人占了西方人的便宜,特朗普甚至說:“你們是非公平貿易。”面對這種情況,需要講中國故事。但僅有中國故事還不夠,還要有中國理論,理論上不去,理論講不圓,在國際上、在政策發展問題上永遠要吃虧。
歐洲經濟學發展:從亞當·斯密到凱恩斯
西方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借鑒。英國人1775年開始搞工業革命,同一年蘇格蘭人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這本書被認為是經濟學的《圣經》?!秶徽摗返幕舅枷胧牵鹤杂墒袌鼋洕亲晕移胶獾?。只要你搞自由市場經濟,人人都受益。因為自由市場經濟勞動分工可以很細,每個人都發揮效率。亞當·斯密給英國的時代不僅創造了理論,還創造了一種思想,影響了許許多多的人。所以大家都覺得英國工業革命是世界的福音。
他的繼任者,大衛·李嘉圖,猶太人,炒股開始發財,后來進入英國國會,之后到英國大學當教授,也為當時英國的經濟搖旗吶喊,說自由貿易最好,自由貿易人人都受益,自由貿易的各國都發揮比較優勢。英國當時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國家,其經濟發展在學者那里找到了理論的、思想層面的根據。
馬克思,德國人,父母是猶太人皈依了新教,他研究《資本論》,研究當時興起的英國資本主義市場生產方式。在英國大英博物館奮斗了幾十年,他的結論有非常鮮明的斗爭性、實踐性,充滿了哲學的思考。他說,資本主義的制度是暫時的,不是永恒的,不論是亞當·斯密,還是李嘉圖,他們認為的那個制度都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有它潛在的本質性的矛盾。馬克思的理論給當時的工人運動提供了思想指導,他是一種哲學的思考,指導了這么多年各個國家工人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思想和理論。
凱恩斯,英國人,看到了自由市場經濟本身的沖突、矛盾。1933年大蕭條,工人大規模失業,有人想買東西,但是工廠又不能開工,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凱恩斯作為那個時代頂尖的經濟學家,提出政府必須干預,政府發債券,在地上雇工人挖個坑都可以,只要你挖坑就把工人雇了,工人就有錢了,這樣市場就可以運轉起來。他的思想在哲學層面上實際上是繼承了馬克思。
一戰結束時,凱恩斯作為當時最偉大的經濟學思想者,倡導英國跟法國應該給戰敗國德國留生路,可惜決策者沒有聽凱恩斯的。英國、法國,拼命擠壓德國,把德國推向了極權主義獨裁的死路。二戰結束前夕1944年,凱恩斯帶領英國的團隊應邀到美國去構想1945年戰后世界的經濟大格局,講得非常好。但是可惜,英國當時已經是明日黃花,美國是世界霸主,堂堂的凱恩斯,說不過美國的國務卿懷特,懷特方案最后被采納。所以實力跟理論必須匹配。
美經濟學走勢:技術強大,但沒有重大的原創思想
美國經濟學的走勢也非常有意思。美國建國200多年來,絕大部分時間是搞貿易保護的,美國內戰的結果是,搞貿易保護的北方戰勝了支持自由貿易的南方,是完全背離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基本原則的。美國從內戰結束以后一直到二戰結束,這段時間沒有出經濟學的大家,沒有出思想家為自己辯護。美國是大陸經濟,搞貿易保護,不需要搞自由貿易,說得過去,但是美國一直沒有自己的思想家站出來為自己辯護,直到二戰結束才改變局面。二戰結束,美國要主導國際秩序,蹦出來一位米爾頓·弗里德曼,芝加哥大學自由經濟的領軍人物,繼承了維也納學派,他是一個很好的傳播者,作為猶太人非常會辯論,非常會利用電視媒體的傳播渠道在美國到處宣傳自由市場經濟,這符合當時美國所主導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精神。他算是成功的,但是思想上繼承了維也納學派,應該說不能算原創。
二戰之后,哈佛大學當時最有名、最有影響的教授,阿爾文·漢森教授,把凱恩斯主義引入到了美國,美國這么強大的經濟體還要到英國去學凱恩斯主義,可見當時他們的經濟學思想還是落后的。他的學生薩米爾森,猶太教授,奠定了現在很多經濟學的基礎,技術層面非常強大,建立了現在整個經濟學的技術體系。但哈佛大學當時有一個規矩,不能雇猶太人。于是他跑到麻省理工學院,離哈佛大學坐地鐵有兩站遠,在那里創辦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講,薩米爾森是一個技術上的先驅者、完美者,但是并不是思想的領先者,他把凱恩斯主義跟自由市場經濟混在一起,稱為古典綜合。薩米爾森的侄子薩默斯,清華大學的榮譽教授、哈佛大學前任校長、美國財政部前任部長,以前為自由貿易搖旗吶喊,最近一段時間開始轉向,說自由貿易對美國不一定是好事。
這就是美國經濟學的走勢,一步一步地發展??傮w而言,稱得上成功,美國搞經濟學的人多,技術完善,非常強大。但是坦率地講,思想層面有點土,重大思想都是來自于歐洲的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卡爾·馬克思,還有后來的熊彼特。
日本經濟學的悲情:沒有學到西方精髓 缺乏創新
最悲情的故事發生在日本。日本的經濟衰退為什么持續了將近30年?我愿意分享一個觀點,也許有爭議——經濟學沒搞好。日本人非常勤奮,技術上精益求精,做一個汽車、做一個產品,幾十年如一日。但是日本人的缺點是什么呢?思想層面,沒有學到西方的精髓,缺乏創新。所以這么多年日本的財政部、日本的央行找不出幾個能夠跟美國人辯論、在理論上能夠講得圓的高級學者或者是官員。
當年我在哈佛讀博士的時候,班里好幾位日本同學,我發現讀了兩年,好不容易考完資格考試了,第三年就不見了,我就問下一屆的日本學生怎么回事,他說這些人回去是為了保住工作位置。原來日本財政部規定,如果離開日本超過兩年的話,在財政部的職位就會被取消,所以日本財政部里面的博士非常少。因此日本這么多年一碰到匯率問題、貨幣政策問題、具體的體制問題,就講不清楚。
舉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最倒霉的是日本,日本借了很多錢給東南亞國家,日本非常希望東南亞國家能夠緩一口氣,能夠把這個錢還回來,但是日本人堅決不敢跟美國人討價還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錢不夠,日本建議由他們掏錢搞一個亞洲貨幣基金,由日本來營救亞洲國家,希望把這些國家扶起來之后他們能還錢給日本,就像美國人扶持墨西哥一樣。美國人說,堅決不行,一定要按照IMF、一定要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統一步伐行動,日本人什么都不敢說,就這樣放棄了原來的想法。
我們有責任把中國故事在理論上講清楚
所以中國的同仁們,年輕的朋友們,清華大學的同學們、老師們,我們責任重大,中國未來的發展,在2035、2050不僅要解決具體問題,而且要把中國的理論講出來,為什么我們要這么做?為什么我們要市場跟政府同時使勁?過去我們成功的經驗是什么?未來我們為什么要堅持這些經驗?為什么今天美國會出問題?為什么歐洲會出問題?要把這些在理論上講清楚,講不清楚一定會吃虧,一定會出問題,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以第六個挑戰,就是要把中國故事在理論上講清楚。
中國的經濟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走過了漫長的道路。
嚴復先生,福建人,北京大學前校長,1902年翻譯《國富論》,是第一個翻譯《國富論》的人,100多年前能翻譯這樣的著作,非常不簡單。
王亞南先生,湖北人,廈門大學前校長,王亞南先生基本上沒去過日本、沒有去過其他國家,基本上是自學成才,翻譯了《資本論》。
孫冶方先生,江蘇無錫人,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在前蘇聯留學學的《資本論》,回來倡導要運用價值規律、運用市場規律,要發展經濟。
潘光旦先生,清華大學的驕傲,開辟了中國現代的社會學。
陳岱孫老先生,福建人,我們清華大學畢業的校友,在威斯康辛大學學的本科,又到哈佛大學學了經濟學博士,之后分別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長期任教。
陳達老先生,清華大學社會學老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回來的,中國人口學的的奠基者。
很有意思,在這些前輩里南方人居多,這并不是說現在北方人學不好經濟學,而是因為中國很多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從南方開始的。
清華大學歷史上有光輝的過去,我們的初衷是辦好中國的教育、我們的初衷也是將中國的現代科學,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發揚光大,我們的使命是推動中國的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理論的創新,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清華的使命。所以同學們、老師們,2035、2050,偉大的、美好的宏圖在我們前面,清華的學子,尤其是社會科學方面的學子,需要有使命感,必須在這些方面要勇于創新,這才能夠做出我們清華人的貢獻。中國的經濟學、中國的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們清華人責無旁貸,必須共同努力。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