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忘卻,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時間:2018-07-30 16:14 來源:博源集團自從彼得·圣吉(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25年前問世以來,各家公司都在尋求方法,成為一家不斷變革的“學習型組織”。在數字顛覆的時代里,成為一家學習型組織,已經變得比以往更重要了。不過,即便是最出色的公司,還是很難在這個方面取得真正的進步。
其中一個問題是,他們把焦點放錯了。問題并非在于學習,而是在于忘卻。我們在商業的策略、營銷、組織、領導力等各方面都在使用一些已過時或已淘汰的模式來運營。為了接納價值創造的新邏輯,我們首先必須忘卻以往的舊邏輯。
忘卻并非簡單的忘記,而是選擇另一種心智模式或范式的能力。當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是在向已經熟知的事物增添新技能或知識。當我們忘卻的時候,我們則是走出已有的心智模式,以便選擇另一種不同的心智模式。
舉個例子,去年夏天我租了一輛車,環游英國。我此前從來沒有駕過這款車,因此我得學習各個控制器的布局。我還得學習左邊駕駛。這一切還算容易,忘卻右邊駕駛才是困難的事。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靠左”。這就是為什么倫敦的人行橫道上都會刷上“look right”字樣,提醒路人向右看。想要忘卻那些不再服務我們的思維習慣,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商業領域里。我們過去在學校里學到了許多范式,并依靠這些范式建立起自己的職業生涯,但這些范式當中有許多不是不完整,就是毫無效用。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是一整代人學習制定策略時的必修課。在這個模型中,企業能通過削減成本、抬高價格、鎖定顧客、排擠競爭對手與潛在競爭者,來取得競爭優勢。波特認為,“策略的本質就是:你必須限制自己想要實現的事情”。
但是,在如今的互聯網經濟中,策略、價值創造與競爭優勢,已經從漸進性質變成了指數性質。谷歌、優步、Airbnb、Facebook等公司在關注如何移除限制,而不是如何設定限制。他們不再試圖控制提供產品的管道,而是建立平臺,讓別人來創造價值。他們會打造一個生態系統,讓顧客、供應商與合作伙伴互相聯系,以此創造網絡效應。
波特的策略模型并非過時,但它毫無疑問是不完整的。忘卻才能使我們看清楚,這個模型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不容置疑的真理。正所謂:“地圖非疆域。”
在營銷領域里,大眾傳播的心智模式滲透著我們的思維。世界已變成多對多的模式了,但我們卻還在套用一對多的心態。我們把一切看成是線性與事務性的東西。雖然人有多個層面,但我們還是會將人歸類得一清二楚。即使顧客想要當共同創造者,我們還是把他們當作消費者。企業與顧客之間的實際接觸,如今越發通過共同經歷來進行,然而,我們依然瞄準顧客,向他們開展各種活動宣傳,并利用各種渠道向他們推送消息。雖然顧客的歷程不呈直線,但是我們還是會把人們推進一條單向的管道。
我們需要忘卻營銷的推進式模式,同時尋找新的替代模式。比如,與其利用關系進行推銷,不如打造品牌軌道,把交易融入關系當中。與其把顧客當作消費者,我們不如通過各種角色與社會的不同層面,與顧客建立關系。我們除了主張一種價值觀之外,也許也能夠實現一個共同的目標。
在組織設計的領域里,我們正在目睹等級制度進化成流體網絡。但是,這樣的轉變需要大量的忘卻。我們會本能地把一個組織當成一張組織結構圖看待。遇到決策的時候,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把它留給上司處理。我經常聽到高管們高談闊論要“更網絡化”,然而他們實際上要的是不同部門之間多多合作。若要真正變成一個網絡化的組織,你所制定的決策準則,不僅要讓人們的愿景和公司一致,還要讓他們擁有一些自主性。然而,倘若要這么做,就要忘卻管理、領導力、企業治理三方面的既有思維。
忘卻過程一共有三個部分:
首先,你必須承認舊的心智模式不僅不再有意義,而且不再有效。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我們通常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模式,就像魚在水中不知水一樣。另外,我們也許會害怕承認現有的模式逐漸過時。我們之所以能夠建立名譽和事業,全因掌握了這些舊的模式。放棄這些舊模式,似乎像是要一切重頭來過,從而失去已有的地位、權力或自我意識。
第二,你需要發現或創造一個能夠更好地實現目標的模式。起初,你很可能會從舊模式的角度看待新模式。許多公司無法有效地使用社交媒體,因為他們仍然把社交媒體當作是分發信息的渠道。他們在思想上還沒有從一對多轉向多對多的模式。與其把社交媒體當作一個渠道,不如把它當作一種環境。
第三,你需要培養新的思維習慣。這個過程和創造一個新的行為習慣(如飲食習慣、高爾夫揮桿動作)沒兩樣。你會傾向回到舊的思維模式,從而回到舊的行為方式。一個非常有用的辦法,就是創造一些觸發物,讓你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哪一種模式。比如,當你在談論你的顧客時,要是把他們稱作“消費者”,你就要留意了:你是在使用事務性思維模式。要找出一個能夠反映這份關系更具協作性質的詞語。語言上的轉變,有助于鞏固思維上的轉變。
好消息是,隨著你的大腦不斷適應,只要不斷練習忘卻,你就會更容易、更快捷地轉變(這個過程叫做“神經可塑性”)。德斯坦·桑德林(Destin Sandlin)曾利用他的“左右顛倒的腳車”進行一項實驗,在實驗中便可看到該過程的轉變。視頻中,前一刻他還不能騎腳車,下一刻就突然開竅了。
所以,當你開始忘卻的時候,請對自己抱有耐心:這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解決問題時,不能用創造問題時的思維。”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我們需要意識到自身的思維模式,而且要讓思維模式更靈活。有些時候,入門門檻、線性宣傳活動、等級控制三種漸進模式依然正確,但是我們必須要忘卻它們,并且以網絡效應、品牌軌道和分布式網絡這樣的指數模式取代它們。
而這一切,應先從忘卻我們對于學習的認知開始。
馬克·本捷克(Mark Bonchek)| 文馬克·本捷克是 Shift Thinking 的創始人兼首席頓悟官 (CEO,Chief Epiphany Officer) 。阿佳妮的迷弟、歐明謂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