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中的小鎮
時間:2017-08-09 16:31 來源:遠興公司--辛曉晶上一次于盛夏時節回到家鄉——索倫,位于洮兒河畔的小鎮——已經是五年前。一路走近家門,除了瓦藍瓦藍的天空和郁郁蔥蔥的樹木,最醉人的還要數洋溢于鄰里們面龐上那喜悅的笑容。為了探尋那些笑容中蘊含的美麗,我決定第二天清晨到小鎮的各各角落去走一走,轉一轉。
從西北向東南流淌的洮兒河將小鎮均分為兩半,我家就在洮兒河北岸的河堤旁,小鎮的天,四點即開始蒙蒙亮,我五點半出門,向北不出100米遠,即到了小鎮的地標之一——中蘇友誼紀念塔。塔高約十六、七米,上面鑲嵌著蘇聯國徽,并篆刻著俄文:在這里安葬著為了蘇聯的榮譽和勝利而戰斗英勇犧牲的烈士們;為了蘇聯的榮譽和勝利在戰斗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后外貝加爾方面軍,1945年8月于索倫。紀念塔東南100米處是蘇聯紅軍烈士墓,小鎮街邊最年長的幾株樹木就生長地那里,他們靜靜的矗立在幾十座墓碑中間。70多年前,一群英勇的蘇聯紅軍戰士為了正義與和平在這里與日本帝國主義者浴血奮戰,從此,他們靜靜的長眠于異國他鄉,護衛著身邊的白楊自由的生長。
再向北,不到五分鐘就步行到了索倫中學,小時候,總感覺書包很沉重,去學校的路很漫長、很漫長……
如今的校園較之二十多年前早已面貌一新。原來紅磚綠瓦的教室、教研室、宿舍、餐廳為幾棟寬敞明亮的樓房所取代,校園里到處綠樹成蔭。一進校門,左手邊建有一條曲折幽深的長廊,長廊兩側是印有學校辦學理念的宣傳展板,長廊為樹木、花草和各種種植蔬菜所環繞,儼然一個美麗的小花園。
從學校里繞出來,順著灑水車碾壓出的盤山路一路向上,再次來到那個在兒時一直以為是天邊的地方,地標樣的兩顆大楊樹雖有枝條干枯,卻也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旁邊由侵華日軍建造的碉樓已被完全夷平,但兩顆倔強的白楊也并不孤單,圍繞著廢墟,整片松苗已長到了一人多高。
從山頂回望,整個小鎮,盡收眼底。眼里郁郁蔥蔥的樹林成了主旋律,中間點綴著紅色、藍色的彩鋼屋頂,民居與樹林以及遠方蔚藍的天空構成一副美麗的畫卷。外來游客一定分不清到底是民居增添了綠林的生氣,還是綠林裝點了民居的意境。而我知道,四十年前,這里因為生存的需要,居民們用成片的樹林換來了冬日的溫暖,二十年前,同樣因為生存的需要,居民用溫暖的雙手播種了如今成蔭的樹林。現在小鎮如畫般的美麗正是源自20年前人們為美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從盤山路折回來,沿著山腳下的小路,向西步行約半里路,就到了索倫小學,小學校園與中學校園一樣,已經煥然一新。印象里每塊玻璃窗都糊滿了“米”字形紙條的紅磚木結構教室蹤影全無,矗立的眼前的是剛剛粉刷一新的教學樓,側面彰顯學校辦學理念的兩行大字異常醒目——“做潤澤生命的教育,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
寫到這里,我不想把那記憶里糊滿了“米”字形紙條的玻璃窗一筆帶過,因為那滿窗的紙條,折射了物資貧乏的年代里不光彩的一頁。那個年代里,小鎮的貧乏不僅對于物資,與之相伴,必然也有精神的粗放,表現之一就是有很多人喜歡用玻璃、陶瓷碎裂的聲音來排解憤怒和怨恨——這一癖好從亡夏的妹喜開始已經傳承了三千多年——那么問題就產生了:排解完了怨氣,還得去找玻璃來堵窗子!很多人把目光盯到了學校教室的玻璃窗。學校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就把每塊新安裝的玻璃都用玻璃刀割個“米”字型淺口,再從里到外沿著刀口用紙條粘牢,這樣就制做完成了那個年代里的“防盜玻璃”。那滿窗的“米”字型紙條所遮擋住的不僅僅是教室里的光明,還有小鎮的美麗。
時過境遷,而今的小鎮正以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向人們展示著發展、傾述著美麗,更以純真的笑臉向人們詮釋著走在康莊大道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