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鄉
時間:2017-07-27 16:19 來源:博源集團--張冷習 早年離開家鄉時,我想沒有想過回到家鄉,這個問題我已經淡忘了,但我在我走過的路上,從來都沒有留下,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標志或舊物。
人就是這樣,走了多少年,本來不想回頭,但又不能不回頭,就像《紅樓夢》里所說的,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宋之問所寫的,近鄉情更怯,不敢見來人,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解釋自己不會鄉的理由。回鄉許多時候的心境,和人們出門的時候的心境,到底還是不一樣。
早年的回鄉,是為了看望父母。當然父母也不讓我們白看,我們回去給他們買一點吃的,他們在我們返回時,總要大包小包給我們帶上許多地里產的東西。父親一生在農村生活,對土地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對于城市和它的文明,父親卻敬而遠之,雖然有時要去一趟城里,去領他的工資或者是買一點日用品,他也是隨去隨回,決不在城市看風景或者走親戚。父親每年勤耕耘,早勞作,在自己的地里,種了許多的菜蔬和糧食,這些糧食除了喂給牲口吃,就是人吃。他一年都在田地里勞作,沒有多少清閑的時候。他自己勞作,每年我們一到 五一、十一放假,他就盼望我們回去,除了要和我們見面,當然也希望我們和他一起勞作地里的活兒。我們勞作了,到了秋天,他就催促我們回家拿土地上產出來的這些東西,看著我們大包小包拿走了,他的內心感到無比的高興。
有年夏天,他突然打電話讓我們回去,我就領著妻女回去了。回來才知道沒有什么事情,是鄉下趕交流,來了外地的晉劇團,每天演出《打金枝》、《貍貓換太子》一類的劇目,他要領我們去看戲。我們就相伴去了交流會場,果然有一些人在趕交流,但已經沒有我童年記憶中的人山人海了。小時候我趕交流,也是在這個交流會場,人們從川上站到梁上,到處都是做買賣、看熱鬧、打情罵俏的人群,把個會場都要擠爆了。后來我上了大學,我離開了家鄉,開始了城里人的生活。僅僅過了幾年,由于城市化,人們都想方設法離開了鄉村,到城里去討生活,鄉村只留下了老人。大片的土地荒蕪著,被人們種上了草,或者是草自己長在了土地上。故鄉不再是過去的故鄉。在交流會場,見到了過去的伙伴。本來想說幾句話,卻沒有了過去的熱情,我們已經回不到過去,川也再不能像過去一樣憂郁。父母親依然坐在土臺子前看戲,臺上幾個晉劇演員,在伊伊呀呀的唱,臺下都是一些老了的聽眾,沒有呼喊,也沒有鼓掌,只有一張張被太陽曬黑的臉,又被灰塵所遮掩。演出是上午一場,下午一場,我們看完了上午的場子,就到一家食堂吃了飯。一家人難得以這樣的方式聚在一起,不吃一頓飯似乎很過意不去。坐在食堂里,尤其說是吃飯,還不如說是休息,父親喝著茶,和他熟悉的人說著過去的事情。我坐在一邊聽著,不知不覺一中午就過去了。直到離開故鄉的那一刻,我都沒有看見,我所期盼的村莊。
風從戲臺不遠的煤場刮過,被風卷起的煤面,成為一道黑色的風景。煤礦因為地下資源的枯竭,已經窮途末路了,但煤礦上的人還有許多沒有離開,他們像父親一樣,守在這里生活,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舒適,只是為了把根留住,過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已經在這里生活慣了,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這里的一草一木,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感情的依托。許多年過去了,他們一直在這里生活了下來,只要能夠生活,證明這里的一切還不錯。中國人的傳統鄉土觀念像藤一樣纏著他們,使他們不想掙脫。許多年前,當上一代人跋山涉水,背井離鄉,從遙遠的口里走過來時,他們難道沒有想到過回到故鄉嗎?當許多年后,父親一代人在這里耕耘,又在這里收獲;在這里生育,又在這里老去,他們卻并不想離開這里,他們覺得這里就是他們的安身之所。那一面面山坡上,長滿了沙蒿和沙棘,他們把這些土地上的植被砍伐了,種上了糜子和黍子,也種上了他們的希望和夢想。或許在種上這些作物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決定,他們將守候在這里,不再離開。城市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假想。當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了城,開始購買房子,并開始販賣他們的生活,父親他們依然像過去一樣,在鄉下生活,并在鄉下尋找他們的幸福。
回鄉,回的是一種心情。現在我們也開始像父親一代人那樣,逐步變老。我們回的去的,是故鄉的溝溝汊汊,會不去的,是父親一代人的執著和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