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魚、普洱茶致癌?白酒能抗癌?權威專家科學解讀食品安全熱點
時間:2018-01-15 10:07 來源:博源集團新華網北京1月15日電(胡可璐)咸魚、普洱茶致癌?白酒到底致癌還是防癌?2017年,你是否對這些食品安全熱點產生疑問?1月12日,在“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烹飪協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學科領域專家,對“保健食品的問題與治理”、“普洱茶‘致癌’”、“中式咸魚致癌風波”等10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十大食品安全熱點,你中招了嗎?
對于市場中夸大功效的保健品,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教授朱蓓薇認為,保健品行業目前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個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違法添加藥物。二是個別企業夸大宣傳,主要的受害群體是老年人群。朱蓓薇透露,2016年通過對涉及2025家企業的2951個市售保健食品進行調查,發現有767個、超過總量四分之一的保健食品為假冒。三是少數媒體成為保健食品夸大宣傳的平臺。
朱蓓薇提出,國家和企業應該進一步加大科技的投入,夯實中國保健食品產業的科學基礎。同時要要強化科普宣傳,提高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正確選擇能力。讓消費者知道保健食品不是藥品,并無治療疾病的功效,并有適宜人群和特殊食用條件的限制。
2017年6月,一篇《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的文章引發熱議。文章認為普洱茶中有各種霉菌,其中存在對人體有害的黃曲霉毒素。隨后,多位業內專家針對該事件予以辟謠。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表示,普洱茶本身不是一個黃曲霉菌的適生基質,因為黃曲霉菌比較喜歡在潮濕的環境生長。另外茶葉里的成份比如茶多酚對黃曲霉菌有抑制作用。而評估黃曲霉毒素的風險,還要考慮攝入量。此前社會上檢測的茶葉樣品,特別是普洱茶的樣品有黃曲霉菌的數量是很低的。
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中,中式咸魚被列為“1類致癌物”。對此,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吳永寧研究員指出,1類致癌物只是表明有充足的基于人群流行病學證據或足夠的機制性證據,但證據強度與致癌能力不存在必然聯系,致癌物等級只是表達對于人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跟致癌風險的大小無關。
對1類致癌物的態度,吳永寧建議,應當正確認識致癌物清單,劑量決定毒性,只有長期較大量食用的才是高風險人群,國家也采取盡量少食用的原則以減低暴露風險。
2017年11月初,一項關于中國白酒的研究成果稱,“首次在國際上檢測并鑒定了中國傳統白酒中的非揮發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后被媒體報道“白酒中發現脂肽類活性物質,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進而演繹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教授分析,該問題在宣傳過程中,明顯存在著企業夸大宣傳,個別媒體過度解讀的現象。地衣素是一種非揮發性的大分子脂肽類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但在白酒當中發現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應的生物活性功能,也不能得出在白酒中發現活性成分,所以飲酒就有益健康的邏輯推論。因此,在報道當中,出現“喝白酒抗癌”的說法,既沒有科學依據,也沒有準確表述該項科學研究成果的真實性。
馬冠生提醒消費者,酒精不是白酒,是1類致癌物。如果喝酒的話應適量,男性每天是25克,女性是15克。
此外,專家還對網紅食品、進口奶粉、網絡餐飲、無礬油條、掛面可燃燒等消費者關心的食品安全話題進行解讀。
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 謠言治理成效顯著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表示,2017年我國食品安全總形勢繼續穩中向好。但他也指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很擔心,這與消費者對食品追求零風險、假冒偽劣食品多、民眾維權意識提升以及傳播的食品安全信息與消費者掌握的信息嚴重不對稱等原因有關。
陳君石表示,雖然2017年的食品安全領域是平靜的一年,但是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政府監管來說,要做到從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的安全保障,即“無縫監管”,還有一定差距,這仍然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介紹,2017年1-12月,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監三司的指導下,學會共計完成29期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從整體趨勢來看,輿情熱點密度減少,熱度降低,而新熱點中與食品營養健康相關的內容顯著增多。
針對難度最大的網絡謠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2017年成功地打出了組合拳。據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宣傳司稽查專員李海鋒介紹,2017年總局共發布辟謠信息85條次,及時準確地澄清了謠言,凈化了輿論環境。2017年,公安、網信部門對食品安全謠言制造者實行治安拘留等處罰50件次。
會上,世界衛生組織(WHO)食品安全部主任彼得·本·恩巴瑞克博士通過視頻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從未公布‘十大垃圾食品’”,粉碎了由來已久的“十大垃圾食品”謠言。他強調,別把所有加工食品或快餐當作垃圾食品,一些提供了營養以及方便的加工食品也是現代健康平衡飲食的一部分。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則指出,未來行業需要關注以下幾點安全隱患:一是微生物污染,二是食物致敏原標示,三是獸藥殘留問題,四是“食品造假”的全球問題,五是網絡食品與餐飲成新焦點,六是“陰性標簽”需有效管理,“養生節目”應清理規范。